一條大運河,穿越古今,縱貫南北,悠悠流淌。2014年6月,中國大運河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十年來,大運河沿線省市深入挖掘運河歷史文化資源,把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同生態環境保護提升、沿線名城名鎮保護修復、文旅融合發展等統一起來,高水平打造璀璨文化帶和繽紛旅游帶。
守好中華文脈
大運河綿延3200余公里,縱貫2500多年,融匯了京津、燕趙、齊魯、中原、淮揚、吳越等地域文化,是我國文旅資源高度聚集的地區。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條“母親河”意義重大。
“我在大運河畔長大,聽人們常說,北京城是大運河上漂來的。歷史上,大運河是運送物資的重要航道,也是促進文化交流的紐帶。”在北京(通州)大運河5A級文化旅游景區,通州區張家灣中學學生張天容說,“能在大運河畔寫生,我感到非常開心。”
用筆墨描繪運河的壯麗景色,用心靈感受運河的深厚底蘊……“筆墨同行寫意運河”大運河寫生文化傳播活動近日在北京(通州)大運河5A級文化旅游景區舉辦,吸引不少藝術家和學生參與。“大運河不僅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更是通州區的一張亮麗名片。”通州區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馬俊艷說,希望通過藝術力量讓大運河的美麗景色和深厚文化底蘊得到更好傳承發揚。
如果說大運河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巨著,那么山東聊城無疑是書中熠熠生輝的篇章之一。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聊城以“讓運河文化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發展”為目標,打造了“中華水上古城”“臨清中州運河古城”等品牌,吸引不少游客走進聊城感受運河文化。
大運河洛陽段歷史文化遺產豐富。如今,隨著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等一大批重點文化項目實施,大運河千年文化“遺珠”以多種方式生動呈現在世人面前,為老百姓帶來了精彩紛呈的文化盛宴。2023年,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接待游客125萬人次。
杭州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華芳認為,作為珍貴的文化遺產,大運河始終在造福兩岸人民,值得一代代人全力守望呵護。
十年前,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劉曙光曾深度參與大運河申遺工作,在他看來,大運河不僅在地理上連通了從華北到江南的廣闊區域,更連通了人心和情感。“大運河充分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智慧和非凡的創造精神,至今依然激動人心。”
深化文旅融合
為加快將大運河打造為“繼古開今的璀璨文化帶”和“享譽中外的繽紛旅游帶”,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2020年聯合發布《大運河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規劃》。沿線省份以此為契機,堅持以融合發展為導向,促進文旅資源疊加、優勢互補,講好運河故事。
6月15日,杭州運河沿岸的橋西歷史文化街區游人如織,近80家文創品牌齊聚運河拱宸茶集。“這次我們帶來了突出北京特色和運河文化的文創產品,深受年輕人的喜愛。”來自北京的大運河禮物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員石鑫祺介紹,此類茶集是感受運河文化的好機會,未來將嘗試把運河沿線不同城市的文化元素融入產品之中。
文化興,古運河才能真正重生。走進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運河上的舟楫”沙飛船展區,不少游客正站在甲板上體驗歷史運河的虛擬影像,360度環幕呈現出大運河古時繁忙的景象。揚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黨委委員、市文物局副局長徐國兵介紹,揚州在依托運河資源進行文旅融合方面做了諸多有益探索,建成了隋煬帝陵遺址公園等文旅場所。眼下,正著力打造北護城河文旅集聚區、小秦淮河文旅消費集聚區等“運河項目”。
欣賞非遺麒麟舞展演、觀看“南川喜事”情景劇、品嘗滄州特色火鍋雞……近日,大運河滄州段各大景區景點舉辦的運河主題文旅活動讓市民游客既飽了眼福,又飽了口福。近年來,滄州市突出運河優勢,打造以大運河為主軸的精彩旅游廊道,推動大運河文旅經濟接續繁榮。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古樓矗立、氣勢恢宏的淮北隋唐運河古鎮從沉睡中蘇醒。在璀璨的燈光下,市民游客逛街區、嘗小吃、賞演藝,領略運河之美。“太夢幻了,仿佛千年前的運河盛景躍然眼前。”合肥游客孫女士不禁感慨。
安徽省旅游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淮北隋唐運河古鎮先后建成隋唐草市、南市金街、運河大觀園等,成為市民游客一站式體驗隋唐文明、運河文化的城市新地標,并入選第三批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
講好運河故事
北京、開封、洛陽、杭州等古都在大運河的滋養下成長;張家灣、瓜洲渡、開弦弓等大小村鎮因大運河而名傳千古……南來北往間,大運河見證了一座座城市因水而興、一個個區域交流融合、一戶戶人家煙火升騰。而今,運河故事還在不斷續寫,歷史文化也不斷得到活態傳承。
在河南,隋唐大運河通濟渠、永濟渠、京杭大運河匯通河等3部分共同構成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河南段),去年河南共推進實施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重點項目32個;在安徽,宿州市隋唐大運河(泗縣段)國家文化公園項目等9個項目入選國家發展改革委“十四五”時期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程項目儲備庫……大運河沿線省份積極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沿線璀璨文化帶、綠色生態帶、繽紛旅游帶建設加速推進。
如何從流淌著的遺產中挖掘生動歷史,講好運河故事?北京市委副書記劉偉介紹,十年來,北京將大運河文化帶作為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標志性工程,充分發揮省部際聯席會議機制作用,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共建共享進入新階段。未來,北京將持續譜寫運河千年華章,讓古老的大運河煥發時代新風貌。
浙江省委副書記、杭州市委書記劉捷說,杭州將堅持保護第一、應保盡保,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創新大運河文化的傳承與利用、共同繪就人民運河的美好圖景,創新“大運河故事”的敘事傳播、共同架起文明互鑒的友誼橋梁,攜手打造大型遺產保護利用的“運河樣板”,把中國大運河這張文化“金名片”擦得更亮。
“我們扮演的角色不僅是大運河文化的記錄者,也需要為后人留下文化遺產。”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首都文化和旅游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厲新建認為,文旅融合發展不應停留于資源本位,而應讓景觀成為背景、業態成為情景,持續構建標識體系、創新業態和豐富產品,找到全新的價值實現路徑。(本報記者 魏 彪 通訊員 朱文文 李晶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