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53歲的粟女士出現反復發熱等癥狀,到醫院后確診為鸚鵡熱患者,患病原因或與其接觸并進食親戚家養的鴿子有關。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重癥醫學科副主任醫師余波介紹,粟女士入院時即出現意識改變,血氧、血壓進行性下降,進入休克狀態。考慮到患者病情進展快,醫生在維持生命平穩的同時,積極尋找病因,并從患者肺泡灌洗液中發現了高鸚鵡熱衣原體序列。
“鸚鵡熱是一種由衣原體引起的傳染病,通常與鳥類的接觸相關。雖然名字中含有‘鸚鵡’,但實際上各種鳥類都可能是攜帶者。”余波告訴記者。據介紹,鸚鵡熱多于春夏季流行,人群普遍易感,有基礎疾病者尤其容易發展為重癥。人類與感染衣原體的鳥類及其排泄物、未經處理的羽毛等接觸,均有可能被感染。
怎樣預防鸚鵡熱?余波提醒,應盡量避免與野生鳥類接觸,如發生接觸,應及時清洗雙手;家中如飼養寵物鳥或家禽,在清理其分泌物時應做好個人防護,建議佩戴口罩及手套;食用家禽時,務必確保將其徹底煮熟。(記者王鑫 方大豐 通訊員趙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