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中部城市崛起》新書發布會合肥首發活動在合肥故宮紫荊書院順利舉行。該書作者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陳憲、錦坤品牌創始人石章強以及安徽篇章的作者上海交通大學深圳行業研究院研究員汪志強在活動現場分別講述了創作心得及對中部城市崛起研究的分享。
《中部城市崛起》從歷史變遷、區位空間、發展政策、產業體系等方面,對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中部六省的28座主要城市進行了分析,講述了中部城市崛起的中國意義;還從城市的產業、園區、企業、文旅等角度,為中部城市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方法指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演進的一個重要邏輯是城市化。城市崛起潮起東部,尤其是東南沿海。早期的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和計劃單列市都在東部地區,主要在東南區域。2022年,中國經濟總量排名前20位的城市中,有15座在東部。
近年來,中部城市的突進式發展引起了國人的關注。2022年,中國經濟總量排名前20位的城市中有3座中部城市——武漢、長沙和鄭州,還有位列第21位的合肥。它們已經并將繼續成為引領中部崛起的重要力量。
中部崛起,安徽是先鋒。過去十年,安徽地區生產總值增長了163.8%,這一增幅位居內陸31個省級行政區域第六位;在GDP超4萬億的經濟大省中,安徽的十年增速僅次于福建,排名第二;這一增速更是在中部六省和長三角地區中雙雙排名第一。
從過去十年經濟位次變化來看,安徽從全國第14名晉升至第11名,排名提高3個位次,進步幅度位列第二。而2022年,安徽的排名又進一位,首次躍居全國前十強。
安徽崛起,合肥是先鋒。過去十年,在主要經濟強市中,合肥以213.3%的GDP增幅成為進步最大的城市。2011年,合肥GDP僅為3624億元,在全國城市排名在30名開外。到了2021年,合肥GDP已經躍升到1.14萬億,躋身TOP20城市之列。
研究中部城市崛起意義重大。“中原定,天下安。”中部地區處于承接東西、縱貫南北的中軸位置,區位優勢明顯,是重要的交通樞紐,能源原材料工業基地和商品糧、農產品生產基地,在中國經濟版圖上占據著重要位置。中部地區以占全國10.7%的土地面積,養育著占全國26.5%的人口。2022年,中部地區GDP占全國GDP的比重為22.15%,相比2017年增加了6.37個百分點。中部地區的人口規模、經濟總量和市場潛力等在全國有著重要地位。
從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 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上看,國內大循環需要依托國內超大規模市場,而中部地區的人口和市場規模巨大,且具有樞紐地位,發揮著關鍵作用。如果中部的商品要素能夠順暢流動,生產要素能夠優化配置,將極大地促進中國經濟有序循環,內外協同,合力共進。從聯動區域經濟均衡發展上看,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和成渝雙城城市圈四極組成的菱形中,作為內核,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是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的關鍵樞紐。從中國整體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上看,中部地區是中國的“腰”,只有“腰板”直了,中國這個巨人才能走得正、走得穩,中國經濟才能協調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