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角獸企業具有爆發式成長、顛覆式創新等特征,是開辟新領域新賽道的生力軍。近年來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下,安徽大力支持獨角獸企業培育壯大,取得積極成效。近期,長城戰略咨詢發布《中國獨角獸企業研究報告2024》(簡稱《報告》),375家企業上榜,其中安徽有16家企業上榜,總數居全國第六位,排名較去年提升1位。
據《報告》顯示,近年來,我省“獨角獸”企業培育和發展凸顯新特點。
2021年~2023年,我省“獨角獸”企業數量分別為6、11、16家,全國位次從第9位到第7位再到第6位,屢創新高,數量排名連續超越天津、湖北等地。近兩年,我省“獨角獸”企業凈增數量達10家,僅次于廣東(19家)和江蘇(14家),2023年凈增數量達5家,僅次于江蘇(8家),呈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
全省范圍內,繼合肥之后,蕪湖、滁州、蚌埠、宣城、淮南市均首次出現“獨角獸”企業,由“一城獨秀”到“六城共舞”。2020年,“獨角獸”企業均分布在合肥;2021年,蕪湖首次出現“獨角獸”企業;2022年,滁州首次出現“獨角獸”企業;2023年蚌埠、宣城、淮南均首次出現“獨角獸”企業。至此,全省“獨角獸”企業分布在合肥(8家)、蕪湖(4家)、滁州(1家)、蚌埠(1家)、宣城(1家)和淮南(1家)6個城市。
從賽道看,2021~2022年,全省“獨角獸”企業分布在量子科技、集成電路、數字醫療、新材料和自動駕駛等優勢賽道。2023年,全省獨角獸企業賽道分布拓展至10個賽道,其中清潔能源和集成電路優勢賽道新晉4家獨角獸企業;新零售、智能硬件、農業科技和汽車服務等全新賽道首次出現獨角獸企業。
從資本市場的青睞度來看,我省2023年16家上榜企業,最高估值198.5億元的1家企業在集成電路領域;估值20億美元以上的企業有3家;估值15~20億美元的企業有4家;估值10~15億美元的企業有8家。
安徽省科技廳介紹,近年來,我省努力培育壯大科技“獨角獸”等科技企業隊伍,提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省科技廳聯合省委金融辦等部門加大“獨角獸”發掘力度,建立獨角獸(潛在)企業培育庫;推動人才、平臺、項目、儀器設備、獎勵等“五個向企業傾斜”;建設運營“投早投小投科技”天使基金群,設立2億元科技貸款風險補償資金池,加大企業融資支持力度;積極開展“安徽雙創匯”等活動,開展企業技術需求對接,幫助企業精準匹配創新資源;建立民營企業懇談會機制,持續開展常態化服務企業活動,全省創新環境排名上升至全國第3位。
下一步,按照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以自立自強的科技強省為目標,以高水平創新型省份建設為旗幟性抓手,我省將持續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優化創新生態,培育壯大獨角獸企業隊伍,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因地制宜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全面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增添強勁動能。
長城戰略咨詢發布的《中國獨角獸企業研究報告2024》顯示,2023年中國“獨角獸”企業共375家,總估值約1.2萬億美元;超級“獨角獸”企業12家,新晉級1家為安徽企業;新晉“獨角獸”企業72家;因上市“畢業”的19家,因超齡“畢業”的26家。2023年,中國“獨角獸”企業平均成長年限為4.3年,其中新晉獨角獸企業為5.4年。
2023年,中國“獨角獸”企業分布于39個賽道,大模型、可控核聚變、GPU芯片、半導體材料、氫能、新型儲能、合成生物等領域加快涌現“獨角獸”企業。集成電路、清潔能源、商業航天等前沿科技領域“獨角獸”企業數量占比近七成(249家),新晉“獨角獸”企業中這一比例更高,超八成。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郜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