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考古發掘現場、欣賞精美文物、了解遺址故事、消費文創產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也是安徽省開展中華文明探源、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的重要資源和抓手。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了解到,國家文物局先后公布了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和立項名單,我省共有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6個,其中鳳陽明中都和含山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正式掛牌,蚌埠雙墩、禹會村、壽縣壽春城、蕪湖繁昌窯考古遺址公園獲得立項。
我省加快推進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凌家灘、明中都、繁昌窯等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取得新進展。蚌埠雙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加快建設,雙墩文化村、雙墩文化博物館等主體施工已基本完成,項目整體初具規模。另外,淮南市正結合武王墩考古發掘進展,正積極推進武王墩墓考古遺址公園規劃、建設,計劃以武王墩墓遺址本體及其歷史環境為基礎,打造一個5600畝的集保護、展示、休閑等功能為一體的考古遺址公園。
■明中都皇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爭創4A景區 籌建博物館
位于滁州市鳳陽縣的明中都由明太祖朱元璋選址興建,是明初第一座按照京師規制建造的都城,曾被譽為中國古代完備宮殿的藍本,深刻影響了明清時期南京、北京的城市布局。2017年,“明中都皇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公布為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成為安徽省第一個國家大遺址公園。
明中都午門
近年來,鳳陽縣全力推進明中都皇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2013年明中都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獲批立項以來,鳳陽縣本級累計投入13.8億元,完成遺址公園范圍內的征遷安置,實現了5735畝文物保護區的有效隔離。累計從國家文物局爭取資金2.35億元,縣級財政配套3893萬元,實施明中都城和明皇陵重點文物保護項目19個。
今年以來,鳳陽縣加快遺址公園建設,圍繞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展示利用,一系列重要工程項目取得新進展。鳳陽明中都皇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管理處副主任王艷介紹,涂山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目前已經完工,宮城環境整治項目(三期)第一階段建設已入場施工。促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歷代帝王廟、中都城隍廟目前已經投入運營;開國功臣廟布展已進場施工,預計6月份開放運營;鼓樓鳳陽府布展正在進行設備安裝,將于6月份恢復開放;朱元璋出生地布展預計年底前可完工開放。
明中都中軸線(鏡像北)
另外,明中都外金水橋保護展示項目今年3月啟動施工,力爭今年底完工。承天門保護展示項目預計今年8月開工建設。午門遺址加固工程將在今年6月完工。“中軸線上三座重要建筑今年都會有新的面貌。”
王艷介紹,明中都城遺址是十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明中都目前正在全力爭創4A級景區,加快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游線梳理、旅游活動策劃、旅游業態布局、景區運營、研學課程打造等工作,力爭2025年底創成4A景區創建。
未來游客來到明中都皇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還可以參觀“明史博物館”。5月10日,“明史博物館建設布展研討會”在鳳陽召開,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分別圍繞博物館的名稱、選址、規模、功能等問題展開了深入的研討交流。
■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凌家灘遺址博物館計劃年底對外開放
4月17日,凌家灘考古研學小鎮正式開放試運營,集凌家灘文化、教育、娛樂、休閑于一體,規劃建設有藝術中心、文創街區、研學營地和沉浸式夜游等功能板塊,一個全新的考古研學體驗目的地開門迎接八方游客。
凌家灘吸引眾多中小學生研學參觀 王禮君/攝
含山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面積3.35平方公里,計劃總投資20億元,分為入口功能區、遺址博物館區、墓葬展示區、內外環壕展示區、考古預留區、歷史體驗生態休閑區等六大功能區。2022年,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入選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截至目前,共投資約11.5億元,累計接待游客約120萬人次,帶動旅游綜合收入約1億元。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從含山縣凌家灘遺址管理處了解到,近年來,含山縣高標準建設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目前已建成文化村、防洪工程、游客中心、研學基地、墓葬祭祀區展示、內環壕出入口展示等項目,凌家灘考古研學小鎮項目會議酒店等,目前已交付使用。
過其保/攝
結合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實際情況,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提升工程項目也已啟動實施。項目主要建設包括“一館三中心”(即遺址博物館、遺產監測中心、公眾考古中心和文物科研中心)、凌家灘遺址本體數字化管理和保護展示項目、南門服務區項目和配套停車場、供電、通信、雨污水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在內6個業態內容和1個基礎配套內容。其中,凌家灘遺址博物館項目總投資約1.5億元,建筑面積約11000平方米,目前土建工程基本完工,陳列展覽已進場施工,計劃2024年底對外開放,其余6個子項目正在優化方案設計。
來凌家灘,不僅能走近遺址、欣賞文物,還可以品嘗到“凌家灘大米”。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從含山縣凌家灘遺址管理處了解到,深化文旅融合,凌家灘聯合北大、南大、安大等高校開展多學科合作,建設遺址公眾考古地,依托四大功能區域,流轉遺址公園范圍內3000多畝農田,培育壯大“凌家灘大米”品牌,積極發展稻田景觀、農事體驗等新業態,打造遺產現場活化研學、博物館研學、農耕文化研學、綜合拓展“四位一體”研學產業。自公園開放以來,已接待中小學生及高等院校大學生約40萬人次。積極提煉凌家灘文化內涵,遺址公園還探索開發了旗袍秀《玉魂國魄》、歌曲《玉見凌家灘》、沉浸式實景演出《夢回凌家灘》等文藝作品,推出了青花坊套具、凌家灘文物表情包等文創產品30多類。
■繁昌窯考古遺址公園
正在實施瓷礦坑加固保護等工程項目
作為中國青白瓷的發源地之一,繁昌窯在我國瓷器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022年12月,繁昌窯遺址成功通過國家文物局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蕪湖市繁昌區文物保護中心主任汪發志介紹,近年來繁昌窯遺址龍窯保護展示大棚、防洪工程、龍窯本體加固工程、龍窯及作坊遺跡展示工程、繁昌窯遺址瓷石礦坑遺跡加固展示工程、環境整治工程及安防工程等項目先后申請國家文物局立項,目前大部分建設完成或正在實施。
據介紹,目前,繁昌窯正在實施環境整治二期及基礎配套設施工程、本體保護工程、瓷礦坑加固保護工程。預計到2025年,陸續實施遺址博物館、環境整治三期、數字化及亮化工程,屆時,繁昌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主要項目將基本實施完成。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劉媛媛 通訊員 過其保 圖片除署名外由鳳陽明中都皇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管理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