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上奇研究院發布新能源汽車單項50強城市榜單,為了解全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集聚城市提供參考。在這個榜單上,合肥多個單項排名靠前,企業數量超1500家,資本市場融資金額排名最高,列50城第五位。
據了解,該榜單以新能源汽車產業為研究對象,從企業、融資、專利、標準四個維度,以企業數量、融資金額、發明專利、國家標準為單一評價指標,分別評出50強城市,數據統計時間截止2023年12月31日。
從企業數量看,截至去年底,全國在冊新能源汽車企業有123535家,從2019年至2023年呈快速增長態勢。2019年時,全國在冊企業72774家,到2023年底的逾12萬家,增量近70%。其中,深圳、上海、北京、成都截至去年底新能源汽車企業最多,分別有相關企業7618家、7140家、6697家、4650家、3384家。據該榜單統計,合肥截至去年底有新能源汽車相關企業1683家,位居50城第17位。目前,合肥擁有江淮汽車、比亞迪、蔚來、大眾安徽、長安、安凱等一批新能源汽車產業頭部企業及“造車新勢力”,500余家上下游產業鏈企業,新能源汽車本地配套率達35%,產業會聚人才超10萬人。平均1分鐘,就有一輛新能源汽車下線。2023年,合肥新能源汽車產量74萬輛、同比增長1.4倍,占全國總量約8%,位居全國城市第三。今年一季度,合肥新能源汽車產量16.32萬輛,同比增長28.8%。
城市產業鏈的集聚和加速完善,也吸引了資本市場的青睞。
該榜單融資金額50強中,上海、北京、杭州、深圳、合肥列前五位,截至去年底分別已披露融資額為787.57億元、513.53億元、300.71億元、250.05億元、140.92億元。其中,前五個城市中,合肥融資事件最少,為32件。平均單事件融資額,合肥與杭州最高,均超過4億元。我省還有滁州、蕪湖、蚌埠上榜融資50強城市,截至去年底融資額分別為23.27億元、19.7億元、17.46億元,分列第33、39、41位。
新能源汽車,是全新突破性技術賽道,離不開大量的專利發明。 在發明專利50強榜單上,北京、上海、深圳、蘇州、杭州是新能源汽車領域授權發明專利數量最多的前五城市,分別有授權發明專利103825件、66000件、55520件、42880件、38126件。
合肥截至去年底新能源汽車領域授權發明專利數量為22157件,列第14位。“合肥持續推動優質創新資源向汽車領域匯聚,搶占汽車科技最前沿。目前合肥有6家汽車領域新型研發機構、70家創新平臺,半固態電池、鋰金屬電池、智能座艙芯片等技術全球領先。”合肥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日前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大眾汽車(安徽)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葛皖鏑博士表示,3年間,大眾在安徽建起全新的智能網聯電動汽車中心,構建起了涵蓋研發、生產、銷售和售后服務的體系,正系統性地將合肥建設成為大眾汽車集團在中國的創新中心。目前,大眾安徽首款面向中國市場的車型ID·UX系列A級轎跑SUV,正在位于合肥的工廠內量產,將在年內上市。后續,還將陸續推出四款車型。 我省還有蕪湖、馬鞍山上榜發明專利50強榜單,分別有授權發明專利13867項、5686項,分列第25位、49位。
在國家標準方面,北京、上海、天津、杭州、廣州是新能源汽車領域參編國家標準數量最多的前五城市,分別參編標準1452項、835項、486項、414項、369項。 合肥參編標準299項,列50城第10位。
報告指出,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涉及數十個環節,主要由原材料加工制造、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新能源汽車相關服務(充電及后市場服務)、新能源汽車相關設施制造5個一級環節構成,含19個二級環節、35個三級環節。
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也帶動了電池制造、智能控制系統、充電設施建設等領域的發展。目前已集聚完善的產業鏈的城市發展模式,在其他地方已較難復制。中國正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最激烈的地方。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郜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