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片无码国产,国产极品在线观看,小视频免费在线观看,激情综合网五月

青史曾留名 王侯今何在 安徽“王侯級”墓葬不少 曾出土多件“鎮館之寶”
來源:安徽商報 責任編輯:張春雨 分享到 2024-04-17 20:17:52

416日上午,備受關注的武王墩一號墓階段性發掘成果首次重磅發布。作為已發掘楚墓中最大的一座,武王墩一號墓體現了楚國最高等級的喪葬禮制,超越鑄客大鼎的楚鼎、大量墨書文字、數量空前的漆木器等,都體現了墓主人非同尋常的身份。

安徽地跨長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自然資源條件優越,是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安徽省文物局原副局長、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楊立新介紹,安徽曾調查發現、科學發掘過不少“王侯級”墓葬,大多集中在先秦至兩漢時期。由于當時厚葬之風盛行,這些“重量級”墓葬體現了非常高的喪葬禮制,隨葬了大量“重器”,曾出土過“楚大鼎”“吳王光鑒”等眾多的“鎮館之寶”。

吳王光鑒

 ■楚國

李三孤堆楚王墓:目前唯一確認的楚國國王墓

楚國是先秦時期重要的諸侯國,“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都曾占其一。楚國延續800余年,疆域曾覆蓋南半個中國,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楚國曾在江淮流域經營長達三四百年,在戰國晚期楚國遷都于壽春,即今天安徽壽縣。

1933年,壽縣朱家集朱姓地主等聚眾盜掘李三孤堆楚王墓。1938年,桂系軍閥李品仙到安徽后,又對李三孤堆進行了第二次盜掘。兩次盜掘,導致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器物多流散,據傳當時發現的銅器和零星石器、陶器約4000余件,現保存我省的包括殘器在內僅存700余件,包括楚大鼎等國寶重器。

抗戰時期,這批文物曾輾轉多地,歷經戰火,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的珍貴文物于1949年元月運至蕪湖,1953年移至合肥,后來成為博物館的重要藏品。19836-7月,安徽省文物工作隊曾對盜后的李三孤堆楚王墓的墓道、墓坑進行清理,發現其墓口近正方形,長41.2、寬40.2米,墓坑每壁設有九階臺階,墓道向東面呈梯形,這些都與正在發掘的武王墩一號墓相似。

李三孤堆楚王墓是迄今為止可以確認的楚國國王墓,學界一般認為其墓主人是楚幽王。

鑄客大鼎(楚大鼎)

 安徽楚文化遺存豐富

安徽是楚國的謝幕之地,安徽境內以壽縣為中心曾發現大量楚文化遺存,為了解楚國歷史提供了豐富的史料。

其中,楊公楚墓是19771月為配合基本建設,由省文物工作隊在長豐縣楊公鄉清理發現的。在前后四次考古發掘中,考古人員在楊公共發掘戰國晚期楚墓11座,出土銅、陶、玉器280多件,2號墓尸骨上魚鱗般擺列璧、璜、佩、管、圭等50余件玉器,非常罕見。這些墓葬規制高、隨葬品精美,屬于楚國貴族墓葬。

1957年4月,壽縣農民在距城東門二里的丘家花園取土,發現了重量級國寶“鄂君啟金節”。鄂君啟金節是戰國時期楚懷王頒發給鄂君啟運輸貨物所用的免稅通行憑證,分為舟節和車節。金節用銅鑄成,表面以錯金工藝鑲出文字。節文記錄了從鄂地到楚都的水陸交通路線、車輛與船只的配置、沿途所享受的特權等。鄂君啟金節反映了江淮地區與楚國中心區域交通商貿聯系緊密,為研究楚國稅制、符節制度、商貿活動等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鄂君啟金節

 ■蔡國

蔡昭侯墓:吳王光鑒見證春秋復雜“國際關系”

19555月,配合治淮工程,華東文物工作隊和安徽省博物館籌備處聯合在壽縣西門內偏北的工段上清理了蔡侯土坑墓,出土遺物580余件,墓內出土器物以青銅器為主,共計有486件。

蔡昭侯墓中出土的銅器多是成套的禮器、成組的樂器、大批的車馬器,還有金、玉、石、水晶、骨、貝、漆器等。其中有銘文的銅器就有60余件,大多銘“蔡侯”作某器之類,銘文最長最完整的是一組9件的蔡侯編鐘。根據銅器銘文和器物的形制,專家判斷該墓為春秋時期的蔡侯墓,墓主人應為蔡昭侯申。

蔡昭侯墓中出土了多件珍貴文物,尤其銅器群,是春秋晚期的標準銅器,是研究春秋晚期楚、吳、蔡三國關系史和文字書體的珍貴資料。蔡昭侯墓出土遺物中最為著名的應是一對吳王光鑒,其中一件藏于今天的安徽博物院,是鎮館之寶之一,另一件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吳王光鑒是春秋時期吳王光所鑄造,用于嫁女的陪嫁之物。吳王光鑒反映了吳蔡兩國聯姻,共同對抗楚國的歷史,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后來蔡國在楚國逼迫下遷都州來,也就是今天的鳳臺、壽縣一帶,吳王光鑒因此在蔡侯墓出土。

 蔡聲侯墓:蔡國遷都后第三代國君產之墓

1958-1959,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發掘淮南蔡家崗趙家孤堆一、二號墓,兩墓形制、結構、營造方法完全相同,出土遺物有112件。其中,銅器較多,有蔡、吳、越等國的器物,重要的有錯金絲鳥篆文蔡侯產劍三件,學界一般認為墓主是蔡遷州來后第三代國君蔡聲侯產。

此后考古專家陸續在壽縣附近多次發現蔡國重要歷史遺跡。20099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為配合壽縣明珠大道拓寬工程,對壽縣明珠大道車馬坑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共發現木車6輛,馬15匹、銅車飾2件,以及其他文物。

2017年至2020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壽縣文物管理中心對西圈墓地進行了持續性的考古發掘工作,取得了重要收獲。累計發掘面積約1400平方米,清理墓葬58座、灰坑28個,房址1座;出土陶器、原始瓷器、印紋硬陶器、銅器、漆木器和玉器等約500余件(套)。西圈墓地被認為是下蔡的重要墓葬區,在M25墓葬內,考古人員發現了一把刻有銘文“蔡侯產之用戈”的青銅戈,經過2000多年的地下歲月依然鋒利無比,錯金銘文字字清楚,閃耀著金色的光芒。

土偶

■鐘離國

鐘離君柏墓:殿堂級大墓“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2006年12月至2008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對蚌埠雙墩一號墓及鳳陽卞莊墓進行了發掘,前所未有的圓形墓葬讓神秘的鐘離國重新浮現在人們眼前。

在對蚌埠雙墩1號墓葬進行搶救性發掘的過程中,考古人員發現,該墓葬由封土堆、墓道和墓坑組成。墓坑為圓形豎穴土坑,墓葬封土堆底部與墓口之間有玉璧式白土墊層,墓坑還有五色填土、放射線、土丘、土偶墻、十字型墓底埋葬布局,墓坑壁和墓道全部用白泥涂抹裝飾,儼然是一座地下宮殿。除了銅器、彩繪陶器和玉石器為主的400多件珍貴遺物,在墓葬中還發現了2000多件土偶,令人非常震撼。

經過對青銅器上銘文的研究,專家們認定,蚌埠雙墩一號墓是春秋時期鐘離國國君“柏”的墓葬,鳳陽卞莊圓形墓葬的墓主人應是鐘離君柏的小兒子“康”。

鐘離君柏墓

鐘離君柏墓的發掘為研究鐘離國的歷史提供了大量的實物資料,創造了多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奇跡,墓中全套的天文學符號更為今天的人們研究上古宇宙觀提供了重要資料。有專家甚至認為,鐘離君柏墓是中國天文學考古最偉大的發現之一。鐘離君柏墓入選了200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專家研究認為,當年鐘離國的疆域很可能北至今天的宿州市一帶,向南跨越淮河,包含今天的合肥,直至蕪湖、舒城一帶,向東包含今天江蘇部分地方,向西影響到阜陽地區。

出土文物

專家研究認為,當年鐘離國的疆域很可能北至今天的宿州市一帶,向南跨越淮河,包含今天的合肥,直至蕪湖、舒城一帶,向東包含今天江蘇部分地方,向西影響到阜陽地區,其控制范圍或覆蓋今天的半個安徽。

鐘離君柏墓

■兩漢

汝陰侯墓:證明中國天文觀測領先世界

19777月,安徽省文物工作隊會同阜陽地區博物館、阜陽縣文化局發掘阜陽雙古堆西漢前期汝陰侯墓及其妻墓。墓內出土竹簡、漆器、銅器、鐵器、陶器等共200多件。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了解到,雙古堆汝陰侯墓是漢初功臣、太仆夏侯嬰的兒子夏侯灶的夫婦合葬墓。在這座汝陰侯墓中,出土的竹簡記錄了久已亡佚的《蒼頡篇》、與今本不同流傳的《詩經》及年表,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墓中還出土了多件漆器及太乙九宮占盤、六壬栻盤、二十八宿盤等測天儀器。其中,一件“不知名漆器”功能一直成謎。結合對前人研究的梳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安徽博物院和阜陽博物館的研究人員合作研究發現,圓儀二十八宿盤是世界上目前所見最早、且具有確定年代的赤道式天文測量儀器,是渾儀的始祖;“不知名漆器”則是一種特殊圭表,是最早的圭表實物。

墓中還出土了多件漆器,其中,二十八宿盤和一件“不知名漆器”其功能一直成謎。結合對前人研究的梳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安徽博物院和阜陽博物館的研究人員合作研究發現,圓儀是世界上目前所見最早、且具有確定年代的赤道式天文測量儀器,是渾儀的始祖;“不知名漆器”則是一種特殊圭表,是最早的圭表實物。

2000多年前,汝陰侯夏侯灶也許是一位天文愛好者或天文學家,汝陰侯墓中出土的珍貴文物則是當時中國天文觀測技術領先世界的重要實物見證。

漢代六安王墓:“黃腸題湊”保存完整

2006年初,為配合國家重點工程合()()高速鐵路的建設,安徽省考古所受省文物局的委托,例行考古勘探,發現六安沉睡千年的“雙墩”其實是并列的兩座西漢時期大墓。

2006年3月~2007年1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合武鐵路安徽段建設,對六安雙墩地區的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發現六安沉睡千年的“雙墩”其實是并列的兩座西漢時期大墓,揭開了西漢六安國神秘的面紗。

雖然六安雙墩漢墓在唐代就曾被盜掘,但考古人員仍有重要發現。雙墩一號漢墓墓葬為“黃腸題湊”結構,保存完好。安徽省文物局原副局長、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楊立新介紹,“黃腸題湊”是將柏木段按樹心朝向主棺的方式整齊堆積在主棺三面,因柏木心為黃色,所以叫“黃腸”?!包S腸題湊”是西漢諸侯王陵特有的葬制,此前僅在北京、河北石家莊、江蘇揚州、湖南長沙等地有發現,均為諸侯王或王后的陵墓。

考古人員在雙墩一號墓發現馬俑、人俑和車,馬頭嘴內含有馬鑣,馬具上面發現小塊皮革。人俑和馬俑雕刻的栩栩如生,神態逼真。另外還發現了一大批木器、漆器、角器、銅器、玉器、植物和水果等隨葬品500多件。楊立新介紹,根據該墓的地望、規制、出土文物和相關文獻記載綜合分析,雙墩一號墓應是六安國始封王共王劉慶的陵墓,對研究六安國歷史和漢代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工藝技術、漢代諸侯王陵制度等具有重要的科學、歷史和藝術價值。“安徽六安雙墩墓地”被評為2006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雙墩一帶大大小小20余個墩子,應是西漢六安國設立的王陵區。它們和北面位于開發區內的東古城也就是六安國王都所在地遙相呼應。據專家初步勘探,在六安雙墩一號、二號漢墓四周,還有3對封土巨大、左右并列的連體雙墩,大致可以判斷是其他3任國王和王后的墓。六安國王陵區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西漢時期、中國唯一保存較完整的諸侯王王室墓葬群,核心區面積達5平方公里左右,其保留下來的文物與蘊涵的信息是我國罕見的珍貴文化遺產。(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劉媛媛 王素英)

聲明:
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安徽商報、安徽商報合肥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安徽商報或安徽商報合肥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鱼台县| 康定县| 廊坊市| 深州市| 修水县| 永兴县| 拉萨市| 三河市| 蓝田县| 定日县| 阆中市| 青田县| 台南县| 周至县| 台北市| 海南省| 呼玛县| 康乐县| 鲜城| 岳西县| 金塔县| 盘锦市| 波密县| 元氏县| 界首市| 九江市| 隆回县| 曲水县| 常德市| 郸城县| 吴川市| 松潘县| 清流县| 黑龙江省| 桐城市| 盐池县| 民勤县| 砚山县| 舞阳县| 西乌珠穆沁旗| 青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