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帶三分拙,兼存一線癡,出自李漁《閑情偶寄》中的一首小詩。
為人處世,三分拙也是一種智慧。過分精明的人,習慣將身邊的人分三六九等,逢高便拜,見低則踩。要有利用價值,才能進入自己的圈子。反之,則拒之門外。這樣的人,如果身處順境,風光無限,身邊自然不乏吹捧之人;可若是處于逆境,自己成了別人眼中毫無價值之人,難免門庭冷落,賓客散盡。
人生有順境,也不乏逆境。略帶三分拙,方能在順逆之間轉換自如。精明處世,區別對待,于多數人而言,自是難免。但同時,留出三分拙,不論等級,只談真心。這么一來,順境之中亦有摯友,忠言相勸;逆境之中,也不乏患難之交,共度悲喜。三分拙,順境中可讓人清醒,逆境中能予人慰藉。
一味精明的人,往往太在乎眼前得失,利字當頭,一葉障目而難見其他。最后,聰明易被聰明誤。而拙,看似不通人情,卻能保持本心,穿透順逆,將眼光放得更長遠。
三分拙,是對人。一線癡,則是對己。
有的人,以利作為衡量一切的標準。生活中,孰優孰劣,如何取舍,無不圍繞著“有用”二字在轉。但哪怕最后終如所愿,成了別人眼中的成功人士,自己卻往往發現生活似乎沒有變得更好。相反,壓力更大,日子更苦了。
于己,留一分癡,方能品得生活之趣。能帶給自己發自內心的快樂,但在別人眼中卻被視為“無用”,甚至是“玩物喪志”,這樣的“癡”多少留一分,亦是生活之樂。在“癡”所構筑的世界里,沒有人情冷暖,沒有功利算計,有的只是發自內心的熱愛。而這樣的癡,很多時候才是一個人快樂的來源。
人處于世,不能沒有心眼,也無法完全超脫于現實之外。聰明之余,略帶三分拙,才能走遠路,走長路;算計之外,兼存一份癡,讓自己在生存之外,還能有生活的快樂。(郭華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