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開發者節上,參展觀眾正觀看演示。(資料圖片)
中科類腦技術人員正在巡檢服務器運營情況。(資料圖片)
輸入寥寥數語便能生成效果炸裂的60秒視頻。前不久,美國開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推出的視頻生成模型Sora引起熱議。人工智能帶來的顛覆式創新不斷涌現,令人嘆為觀止。
安徽,創新家底雄厚,發展人工智能產業基礎好。數據顯示,我省人工智能產業鏈綜合評價居全國第5位、產業發展指數居全國第6位。在這片土壤里,大模型的落地進展究竟如何?
搶跑通用大模型
“聽說今年爾濱特別火,作為南方小土豆還挺想去玩一下的。要不你用東北話介紹下有啥好玩的唄?”前不久,科大訊飛在合肥舉行星火認知大模型V3.5升級發布會,3.5版大模型綜合性能逼近GPT-4 Turbo當前水平。
據悉,訊飛星火V3.5在語言理解、文本生成、知識問答、邏輯推理、數學能力、代碼能力和多模態能力七個方面進行了全面升級。
“大模型發展,應用才是硬道理。”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介紹,訊飛星火自去年5月誕生以來,不斷迭代升級其大模型能力,深耕千行百業的應用剛需。
使用智能問答高效完成教學方案設計;通過大模型咨詢人際關系等生活中的煩惱;一鍵快速自動生成文檔和PPT……大模型正一步步走進生活。
“星火大模型的用戶涵蓋了各個行業和領域,對個人用戶的統計顯示,到去年底已有2.7萬開發者開發出4.9萬個應用,想法、創意通過大模型變成了產品、服務,進而創新、創業。”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說。
“我省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有基礎,訊飛星火認知大模型的技術領先和應用態勢,意味著我省在通用人工智能產業競爭中占據了一席之地。”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公開資料顯示,去年,國內11家大模型備案登場,在首批備案的11家大模型中,安徽是北上廣以外唯一有大模型入選的省份。這意味著,在人工智能領域,安徽已躋身國家重點布局。
模型是通用人工智能的“生命線”。當前,我省正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行動,加快實施國家級和省級科技攻關項目,圍繞通用大模型、行業大模型、其他路徑和安全技術攻關要點分類重點攻關。不斷升級和豐富其大模型的應用與功能,為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帶來新的活力和機遇。
加快大模型應用場景落地
業界認為,大模型具有參數量大、精度高、泛化能力強等特點,在安監、設備、營銷等專業場景已展現出明顯的應用潛力。隨著電網規模成倍擴張,電網生成的數據也在日益增加,海量數據面前,人工審核分析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業務需要。
“電網對能源安全的要求極高,對設備故障率和誤檢率也有著極致標準。”合肥中科類腦智能技術有限公司算法總監艾坤介紹,公司在去年發布了視覺大模型,在電力海量數據的基礎上,通過學習文字與圖像的語義對齊,將大語言模型的開放性能力植入到檢測器中,能夠實現面向電網開放場景的高精度檢測能力。
艾坤舉了個例子,利用大模型,一臺機器24小時可以處理60萬張圖片,這是人遠遠達不到的。
“這款大模型能夠優化電網安全巡視的智能化能力,提升缺陷檢測的覆蓋率和準確率,緩解電力巡檢壓力,降低區域停電、設備損壞甚至火災等安全風險和事故問題,保障電力基礎設施的安全穩定運行。”艾坤說。
去年是通用人工智能元年,也是我省通用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奠基之年。這一年,我省場景創新走在前列,在全國率先啟動省級全域應用場景一體化大市場建設,征集發布場景機會206項,打造國家電網配網無人機隱患缺陷診斷等一批場景應用示范。
應用場景是新技術、新產品示范推廣應用的市場載體。模型的關鍵在于“用”,場景數量越多、質量越高,模型才能更好循環、“越磨越光”。
省科技廳人工智能專班工作組副主任吳銳介紹,在落地應用上,今后將強化場景應用標桿示范,加快國有企業場景開放和政府投資項目場景應用;強化示范帶動應用。支持市、縣、園區開展大模型應用試點,結合地方實際和場景需求開展行業應用;強化大模型應用演進。全力推動大模型行業應用,支持企業打造重點行業型、專業型大模型,在政務、汽車、工業等領域實現不少于8個行業應用推廣。此外,將強化產業培訓。開展各類培訓,讓各級領導干部“懂人工智能、用人工智能、抓人工智能”;依托中國科大科技商學院培養人工智能復合型產業組織人才350人以上。
構建人工智能“生態雨林”
一個良性的產業生態雨林,既需要參天大樹型選手,也需要幼苗和種子型選手。在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數據空間研究院里,就有一支人工智能種子團隊。
去年年底在蕪湖舉辦的全國通用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大賽上,原子回聲團隊簽約落地合肥,創始人團隊畢業于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對于預訓練大模型、自然語言處理、信息檢索等核心技術有著豐富的研究積累和業務經驗。
“團隊可以算是國內較早研究大模型相關的一批人,早在2019年就開始進行初步探索,去年有了1.0版本,目前仍在不斷的更新迭代。”原子大模型負責人張俊祺介紹,自主研發的原子大模型在語言理解、文本生成、任務執行等方面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在權威中文大模型評測榜單C-Eval中,成績突出位居前十,躋身國內中文大模型領先梯隊。
“選擇落地合肥,是因為安徽的創新環境太好了!”張俊祺說,合肥把團隊引進到研究院里,在人才支持、科研經費以及辦公場地等方面,都給予了支持,這對于初創團隊來說是非常利好的。
記者了解到,去年舉辦的全國通用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大賽吸引了國內300余支創新創業團隊參賽,省外占比超過80%。大賽期間組織各市開展對接,參賽項目已落地4個、意向簽約9個、跟蹤在談67個。
通過大賽招引,發掘種子選手是我省在培育產業生態上的縮影。2023年,我省全年納入“雙招雙引”平臺人工智能落地項目744個、總投資額3602億元,跟蹤在談項目82個、總投資額超900億元,其中合肥、蕪湖、滁州項目數排名前三,蕪湖、合肥、安慶投資額排名前三。
當前,通過開展各類人工智能培訓,全省上下掀起學習熱潮,認知水平顯著提升,蕪湖、馬鞍山等市將通用人工智能作為發展重點,正積極制定專項扶持政策,人工智能產業生態日漸完備。
(本報記者 鹿嘉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