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完善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方案、加快推進長三角區域醫療服務一體化……今年的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黨委書記劉連新帶來了不少好建議。
建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是黨中央、國務院為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減少患者跨區域就診、減輕患者負擔、實現“大病不出省”而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實現分級診療目標的重要舉措。目前,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項目已發布了五個批次名單,項目總數已達到125個,各省醫療水平有效推動了各省醫療水平提升,并取得積極進展和階段性成效。
作為醫療衛生界別委員,同時也是一位一線臨床醫生,劉連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各省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運營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頂層設計方案有待明確,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目前仍處于探索階段,既沒有固定模式,又沒有現成經驗,需要不斷探索和總結。在實際落地的過程中,管理體制、運營模式等多個環節的具體問題有待進一步明確。”受到醫院收入產出規律的限制,新建院區的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運營初期處于虧損狀態,期間需要政府在財政資金投入、政策法規扶持、醫療資源優化配置等方面給予一定傾斜。“其長效發展機制也有待健全。”
“在北京、上海等醫療資源富集地區遴選若干優質醫療機構作為輸出醫院,在患者流出多、醫療資源相對薄弱地區建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在較短時間內提高試點地區醫療服務整體水平,解決群眾看病難問題”。劉連新建議,因地制宜完善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方案,推動醫療衛生服務高質量發展。“建議制定符合各輸入省省情的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及驗收指標體系,發揮‘指揮棒’的導向作用,把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目標進行量化和細化,明確地方政府、輸出醫院和依托醫院的責任和權利清單,壓實各方責任,并根據工作推進情況,定期會商、適時調整完善。輸入省相關主管部門在出臺政策舉措的基礎上,進一步制定具體落實方案和專項配套措施,加強部門間的銜接,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與此同時,綜合考慮每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背景情況、學科特點、合作方式等因素,按照“一中心一策”的原則,以目標為導向,充分發揮輸出醫院和依托醫院的合作協商機制,鼓勵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開展管理體制機制、運營模式等探索創新,支持依托醫院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相關學科錯位發展,推動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形成可持續發展的運行模式。
除此之外,劉連新還建議加快推進長三角區域醫療服務一體化,讓群眾享受更便捷、更優質、更高效的醫療服務。“目前,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在長三角乃至全國的三甲醫院中,排名都是靠前的,可以為安徽百姓提供很好的服務。但要實現長三角醫療衛生服務質量一體化,迫切需要安徽的頭部醫院在醫療技術、水平、能力上追趕上長三角的一流醫院。”另外,還可以嘗試在醫保政策方面推動長三角的一體化(比如長三角區域的醫保支付,包括收費的項目、收費的價格、可提供的醫療服務項目等),推動醫生在長三角范圍內自由執業等。(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姜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