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肥有一個面積2.65平方公里的小島,它三面環水被大家稱之為“科學島”,這里是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的所在地。島上500余名追光的女科學家們正積極投身“科技創新巾幗行動”,用青春和熱血澆灌“夸父逐日”的夢想,為建設科技強國貢獻巾幗智慧。
作為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綜合辦主任,也是“人造太陽”大科學工程質量管理團隊負責人,黃素貞和她的團隊一起見證了這里的每一個歷史瞬間。她們與科學島上的科學家、技術人員和一線操作人員一起“種太陽”,一起看著“小太陽”不斷突破自我、茁壯成長。
“像‘人造太陽’這樣的重大項目,質量管理十分‘苛刻’。”將極限的質量要求嚴格落實到“人造太陽”的每一項科技攻關、每一個建設環節和每一道操作工序上,這就是黃素貞和她的質量管理團隊最重要的職責。
“如果你看過電影《流浪地球》,一定對那個為地球提供流浪宇宙動力的‘行星發動機’不陌生,它就是核聚變反應堆,與我們的‘人造太陽’裝置原理相同?!秉S素貞說,要想點燃它,讓它穩態運行,需要同時實現極高電流、極強磁場、超高真空、上億度高溫以及零下269度低溫等極端條件,這使得“人造太陽”建設和運行充滿巨大挑戰。
例如,超導線圈上導體與冷質輸運管的焊接,參與焊接的兩種導管壁厚僅2毫米,要求全焊透的同時還要控制焊接溫度,以避免損傷比頭發絲還細的超導線,一旦失誤就可能帶來價值上億元磁體報廢的嚴重后果。質量管理團隊與工程師、工匠們協力攻關,開展百余次焊接實驗,開發了一套非連續控溫焊接工藝,最終啃下了這塊硬骨頭。此外,團隊還創新性提出“匠心聚合,質量極限”的大國重器質量管理模式,確保了技術固化,解決了研制過程質量波動的問題,有力提升了“人造太陽”裝置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2006年,我國與多個國家共同建設“人造太陽”ITER項目。大科學工程質量管理團隊負責質量把控的導體、校正場線圈等核心部件制造任務,實現了100%按進度高質量產品交付。
“也許是工作性質使然,團隊中60多位核心成員大多是女性。”這是一支以青年女性為主體、長期活躍在磁約束核聚變大科學工程建設和研究一線的團隊,她們與科學家、工程師、工匠們團結協作,為托卡馬克大科學工程高質量建設、運行和重大科研成果產出保駕護航。在重大課題的質量把關和協調溝通中,女性細膩、耐心、堅韌的性格優勢與智慧體現得淋漓盡致,為嚴肅緊張的科研工作帶來一抹柔和的色彩。2023年3月24日,團隊獲得全國五一巾幗標兵崗,黃素貞在表彰大會上作為代表發言。那一天,她特意佩戴了研究所的所徽,“這里有我們的事業,這里也是我們的驕傲。”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吳夢君 任逸瑋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