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2011年福島事故,給全球的核安全敲強了警鐘,我們深刻認識到輻射安全研究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院核能安全所微小核反應堆輻射防護團隊由幾位“跨界”的女博士組成,她們無一例外都是主動選擇跨學科來到微小核反應堆輻射防護團隊,希望通過“跨界”和“融合”更好地守護核安全。
作為高級引進人才的副研究員劉月月博士,畢業于南京大學,之前從事的是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她表示之所以選擇來到科學島工作,首先考慮的就是面向國家需求。
“從小學讀到博士后,國家培養了我這么多年,學到本領就應該去根據國家的需求開展研究工作,然后做一點微薄的貢獻。”劉月月博士前期從事的研究方向是環境科學,雖然和輻射防護有交叉,畢竟還是跨學科,想要迅速上手沒有那么容易。為了盡快投入工作,劉月月主動自學專業書籍,通過上慕課和去學校旁聽等方式,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
劉月月表示,她要在這里把環境科學知識更好地應用到輻射防護領域,通過學科的交叉融合,推進輻射安全與生態環境保護。
“說到跨界,可能我的跨度比較大,在來核能安全所之前一直從事醫學臨床。” 副研究員李文藝博士表示,“核與輻射安全會影響更大的群體,輻射損傷離不開醫療救治”,為了能全身心從事輻射安全科研工作,李文藝選擇全脫產攻讀了中國科學院大學生物物理學博士。
“滿腔熱情,幾乎什么都沒考慮就這么做了。”李文藝憑著自身的刻苦努力,順利攻讀了博士學位,并且通過了注冊核安全工程師執業資格考試,目前在微小核反應堆從事輻射防護研究以及核安全科普工作。
每次核安全相關事件發生的時候,總會伴隨著“搶鹽”等囤積物資的恐慌行為,其實這是民眾缺乏核安全知識的表現。為此,李文藝博士認為科普是核安全的另一個重要任務。她通過繪畫,做flash視頻等方式進行科普宣傳。“我覺得這是一件很有價值的事情。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要在做好科研本職工作的同時,兼顧科學知識傳播,提高公眾對新型核能的接受度。”
團隊中另一位副研究員徐照博士前期從事生物學研究,2015年,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攻讀博士的她了解到,核能安全所準備開展第四代“微小堆”的研究。“第四代反應堆在安全和效率上都有自己的優勢,例如從日本核事故中可以看出來,福島核電站的傳統堆型,不具備固有安全性屬性,需要進一步改進,我覺得這個研究方向,非常值得一做。”
轉變研究方向首先要面對的就是需要“惡補”很多新學科的知識,原子核物理、輻射效應、核電子學等等知識都是在繁忙的工作中抽時間修讀的。
徐照所研究的微小堆相關領域,最困難的地方就是數據全都是從零開始,可供查閱的資料極少。“從反應堆設計到屏蔽材料和輻射防護全都是新的,我們室負責的防護研究也是科研攻關的一個組成部分,只能不斷摸索。”
她表示,自己會努力攻堅克難,突破關鍵技術壁壘,保障核能應用的安全,讓清潔能源更好地服務社會。
三位跨界女科研工作者組成的團隊,有著更多的共同話題,在日常工作中,團隊氛圍也非常融洽。博士研究生周袁媛和楊彥彥告訴記者,團隊中的三位老師,不僅在工作中給予很多關鍵指導,其科研精神更令人欽佩,是值得她們學習的好榜樣。“希望我們也能像老師們那樣,成為以國家需求為目標,不斷攻堅克難的科技創新攀登者。”(記者 張毅璞 劉職偉 實習生 楊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