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中國飯碗多裝優質“安徽糧”,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從省政府新聞辦3月5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近日,省委、省政府印發指導意見,加快建設千億斤江淮糧倉,并配套出臺了相關建設規劃。到2035年,全省糧食產能穩定在1000億斤以上,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1億畝以上。
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汪學軍介紹,為了準確把握安徽糧食生產的增產空間,就是安徽有沒有建成千億斤江淮糧倉的可能性,前期,安徽農業大學原常務副校長、知名小麥專家馬傳喜教授領銜,組成專家組,對安徽糧食生產的增產潛力進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安徽省千億斤糧食產能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從因素、作物、區域三個視角,系統分析,得出了安徽完全能夠實現糧食年產千億斤的結論。
《意見》堅持提單產、穩面積、減損耗主攻方向,多種糧、種好糧,構建現代糧食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推動全省糧食生產能力顯著躍升、糧食生產條件顯著提升、糧食產業效益顯著攀升。到2035年,全省糧食產能穩定在1000億斤以上。全省耕地面積穩定在8115萬畝以上,其中永久基本農田不低于7143.56萬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1億畝以上,主產省地位進一步鞏固,主力軍作用進一步彰顯。并細化列出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等一系列具體指標。
我省還出臺了建設規劃,實施“良田、良種、良機、良法、優鏈、優農”六大工程,共安排28個重點項目,計劃總投資6406.9億元。良田工程將重點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酸化耕地治理、流失耕地恢復、新建現代化大中型灌區、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小型農田水利建設、沿淮沿江澇區排澇能力建設等7個項目。良種工程將重點實施突破性品種選育、種糧一體化建設、“種業之都”建設等3個項目。良機工程將重點實施“皖美糧機”研發創制、“皖美糧機”全程機械化示范、糧食生產社會化服務“三中心”建設等3個項目。
我省沿淮沿江低洼易澇區排水能力不足,易形成“關門淹”。為解決澇能排問題,沿淮地區大力推進實施懷洪新河水系、沿淮行蓄洪區等其他洼地治理兩項重大水利工程,治理面積9400多平方公里,涉及六安、淮北、宿州、阜陽、淮南、蚌埠、滁州等七市29縣(區)。沿江地區加快實施易澇區排澇能力建設工程,重點建設沿江巢湖、滁河、三江、皖河、秋浦河五大水系95片澇區的112處排澇泵站工程,治理面積3186平方公里,涉及合肥、滁州、六安、馬鞍山、蕪湖、宣城、銅陵、池州、安慶等9市28縣(市、區)。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從發布會上了解到,到2025年,沿淮沿江澇區治理工程基本建成,已治理澇區的除澇標準將全面達標,實現澇水排得出、洪水防得住。
我省現有大中型灌區覆蓋了全省46%的耕地面積、70%的水田面積,為穩住安徽“米袋子”、保障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為充分挖掘我省灌溉面積發展潛力,建設規劃將大中型灌區建設與改造作為“良田工程”的重點建設項目,規劃新建大型灌區16處、中型灌區42處,設計灌溉面積2082萬畝;現代化改造大型灌區10處、中型灌區462處,設計灌溉面積3824萬畝;全省將新增灌溉面積695萬畝,改善灌溉面積3730萬畝。據估算,到2035年底,我省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將提高到0.62,實現糧食產能提升約30億斤。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劉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