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監測預警能力持續增強,到2030年,適應氣候變化技術體系基本形成。近日,省生態環境廳會同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和省科技廳等21部門聯合印發《安徽省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以下稱《方案》),提出了氣候變化監測預警和風險管理、生態系統、水資源、農業與糧食安全、能源交通基礎設施、綜合防災減災等十大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提升行動,以降低和減少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災害損失,到2035年氣候適應型社會基本建成。
實現提前一年預測全省氣候異常
氣候變化已成為人類生存與發展面臨最大的挑戰之一,安徽省地處暖溫帶與亞熱帶過渡地區,地形地貌南北迥異,受氣候變化不利影響較大。
資料顯示,1961年以來,安徽省年平均氣溫升高速率為0.24℃/10年,入春和入夏明顯提前,入秋和入冬明顯推遲;暴雨日數平均每10年增加0.2天,高溫日數平均每10年增加3.5天。未來一段時期我省的氣候變化風險將逐步凸顯。
《方案》目標為,到2025年我省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監測預警能力持續增強;到2030年各領域和區域適應氣候變化行動全面開展,適應氣候變化技術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重特大氣候相關災害風險得到有效防控,氣候適應型社會基本建成。
我省將健全全覆蓋無縫隙智能數字預報業務體系,建立健全多部門應用、多手段共享的新一代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逐步形成“五個1”的精準預報能力,即實現提前1小時預警局地強天氣、提前1天預報逐小時天氣、提前1周預報災害性天氣、提前1月預報重大天氣過程、提前1年預測全省氣候異常。
打造智慧水利及“千億斤江淮糧倉”
我省將建設多元共生、健康可持續的自然生態系統,大力推進皖西大別山區、皖南山區生態屏障建設和長江、淮河、江淮運河、新安江四條生態廊道建設,到2025年,森林覆蓋率不低于31%,濕地保護率達到55%。
《方案》要求,我省將持續實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加快城市防洪工程建設,打造互聯互通、高度集成的智慧水利。到2025年,大江大河防洪工程體系更加完善。
為增強蓄水調節能力,我省將構建南北相通、東西互濟的水資源配置網絡,加快引江濟淮二期、駟馬山滁河四級站干渠等引調水工程建設,加強城市應急備用水源、農村供水保障工程建設,提高應對特大干旱、突發水安全事件的能力。到2025年,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0%以上。2035年城鄉一體化供水覆蓋率達到90%。
我省將開展農業氣候資源動態評估和精細區劃,擴大優勢農作物的種植面積,打造“千億斤江淮糧倉”,到2025年力爭小麥、水稻、玉米三大糧食作物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50%以上。加強糧食生產全過程氣象災害精細化預警能力,到2025年全省農業氣象災害損失率降低到5%以內。
探索建立人獸共患病的監測網絡
《方案》顯示,我省將研究制定氣候變化健康風險評估方案,厘清和識別氣候變化健康風險及脆弱人群,推進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建設,探索建立氣候敏感疾病和人獸共患病的監測網絡和數據報告系統,提升重點傳染病和呼吸系統疾病等慢性非傳染病的監測和預警能力。
在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中,將考慮氣候敏感疾病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引發的健康風險,建立針對氣候敏感疾病的分級分層急救、治療、護理與康復網絡。依托安徽省立醫院建設國家緊急醫學救援基地,支持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建設國家衛生應急移動醫療救治中心,加強省級醫療救援基地建設。
根據要求,我省逐步實施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健康適應的城市、鄉村、社區、重點場所(學校、醫院、養老機構等)行動,制定氣候變化健康風險人群的保健和營養指南。開展針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服務。
建設城市綠地系統緩解熱島效應
針對高溫、暴雨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我省還將探索開展氣候變化對能源生產、運輸、儲存和分配的影響及風險評估。通過“氣象+能源”信息深度融合,提升電力生產環節和電網短期負荷預測精度。
適應氣候變化也被要求融入城鄉人居環境方面,《方案》要求推動地級及以上城市編制城市氣候風險地圖,考慮氣候承載能力,合理規劃城鄉國土空間布局與功能。實施皖北“百鎮提升行動”,完善小城鎮功能,引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
城市要建設互聯互通、多層次、多功能的綠地系統,以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內澇和重污染天氣等問題。利用閑置土地等方式,建設小型戶外活動空間,到2025年底,公園綠化活動場地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85%,實現市民出行“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要求。
《方案》還要求推廣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合肥模式”。建立覆蓋地上地下的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監測網絡,加強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下老舊樓宇、建設工地、窨井蓋、橋梁、地下空間等承災體危險源的動態監控、風險排查和隱患治理,提升城市氣候風險治理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汪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