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實載體
強化“心育”特色
在阜陽市潁州區南京路第二小學(下稱“南京路二小”)的剪紙室,副校長張艷拿出了她一直保留著的一張剪紙作品。
那是一個上半身人物像,人物頭發凌亂,雙手舉過頭頂,不協調的面部表情透露出不安的情緒。
張艷告訴記者,小學階段的孩子一般只會剪出一些具體寫實的圖案,可小勝(化名)的作品明顯抽象得多。張艷問小勝想表達什么,他說這是“自己在掙扎”。
細問得知,小勝的爸爸不在家,媽媽帶著他和姐姐生活。可媽媽工作太忙,平時與姐弟倆溝通不多,對孩子的教育更多是一種管束與施壓。事后,張艷找到小勝的媽媽,了解到母子三人生活有點困難,媽媽對生活充滿焦慮,便不自覺地把這種情緒傳遞到孩子身上。
“孩子太小,不能給他們太大壓力。”張艷把小勝的媽媽叫到辦公室,看到孩子的剪紙作品,小勝的媽媽十分心疼,把小勝緊緊摟在懷里。母子倆的距離感,在淚水中瞬間融化。
作為潁州剪紙代表性傳承人,張艷把剪紙引入校園,最初只是想用藝術創作熏陶孩子們的心性,豐富校園生活。可如今,剪紙已經成為她和孩子們心理溝通的重要渠道。
南京路二小位于城鄉接合部,前幾年還是一所鄉村小學。隨著城鎮化加速推進,學生生活和學習環境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素更趨復雜多變。
南京路二小心理教育課每周一次,每名學生均建立了心理檔案。但張艷覺得,保護孩子的心理健康,還要采取一些有特色、針對性的做法。
于是,學校把剪紙藝術當作心理教育的載體,設立剪紙社團,給學生提供藝術創作和精神放松的空間。學校安排張艷負責社團活動,她成了孩子們的心理導師。
離南京路二小不遠,潁州區程集鎮王灣小學這兩年發起了一場“跟手機搶學生”的行動。
孩子沉迷手機,令人頭疼。特別是農村留守兒童,缺少父母的陪伴,更容易玩手機上癮的旋渦。“孩子玩手機,容易接觸暴力、色情等有害信息,對心理健康危害不小。”王灣小學教師魏占東表示。
怎么把學生從手機中“搶”過來?王灣小學搞起了農耕“游戲”。
王灣小學有一間“農耕博物館”,展品全是學生在村子里搜集的各類農具。魏占東告訴記者,學校去年2月實施“農耕博物館”計劃,搜集展品的任務布置下去后,學生們興趣很大,除了把自家不用的東西貢獻出來,還走村串巷到別人家搜集物品。
“只要有事做,他們就不會把手機當成唯一寄托。”在魏占東看來,防止學生沉迷手機,就得把他們的注意力轉移到現實中來,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更多興趣點。
集體“跨界”
補齊專業力量
為做好學校心理教育,祁門縣第一中學(下稱“祁門一中”)選擇集體“跨界”。該校不僅一些科任老師,就連一些行政人員也持有國家心理咨詢師證。
“建立信任關系,是開展心理咨詢工作的基礎。”丁金寶既是祁門一中的保衛科長,又是心理健康指導中心主任,在他看來,學校教職人員與學生之間較為熟悉,更易找準癥結進行心理疏導。與此同時,面對潛在的心理風險,也更易盡早識別并提前干預。
一個案例讓丁金寶至今記憶猶新。
一位高一學生從小跟著爺爺奶奶長大,因被老人溺愛,不良習慣較多,屢次違反校紀校規,差點被學校開除。
丁金寶了解情況后,為這名學生量身定制心理疏導方案,從改變他的成長、學習環境開始,引導他樹立正確的是非觀,逐步回歸學習奮進的軌道。
“丁老師,謝謝您當初沒有放棄我!”后來,這名學生被省外一所知名高校錄取,第一時間就與丁金寶分享喜悅。
祁門一中是祁門縣唯一一所公辦高中,不少學生從鄉鎮中學升學而來,其中不乏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
2007年,祁門一中2個畢業班的學生,突發群體不適,且都出現腹痛、惡心等癥狀。經疾控中心專家調查發現,這是一場因學生心理壓力過重而引起的群發“癔癥”。
這引起祁門一中時任常務副校長張進球,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視。他和一些教職工,自費學習心理咨詢課程,并考取專業資格證書。
三年后,祁門一中在黃山市成立首個心理健康指導中心,祁門縣心理咨詢協會也在此基礎上成立。目前,該縣擁有56名專業心理咨詢師,其中90%來自教育系統。
如今,心理教育在祁門,不僅成為給學生進行心理疏導的“解壓閥”,而且成為促進學校提升教學水平的“撒手锏”。
張進球列出一組數字:祁門一中在中考成績全市靠后的情況下,自2014年起,每年高考都有學生進入全市前十。其中,兩次產生全市理科第一名。
心理教育用一顆靈魂喚醒另一顆靈魂,也在用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受到老師們的影響,祁門一中畢業生潘晨在高考填志愿時,毅然選擇安徽師范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專業。
家校協作
凝聚守護合力
守護學生的心理健康,不能僅靠學校“單打獨斗”。采訪中,不少老師告訴記者,心理指導不僅是對孩子的教育,也是對家庭的教育。“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根源還在家庭。”張艷告訴記者,做家長的工作,難于做孩子的工作。
此前,張艷班上一名女生,與父母的關系很差,情緒激動的時候,甚至說“讓媽媽去死”。張艷家訪發現,這名女生的父母經營一家餐館,平時忙生意,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關注較少。學生體會不到重視,漸漸怨恨起父母。
在張艷的指導下,這個學生的父母改變了與孩子的相處方式,把更多的時間用來陪伴孩子,還把孩子的剪紙作品拿到店里展示,一家人原本緊張的關系漸漸緩和下來。
祁門縣心理咨詢協會心理咨詢師李錦娟,也曾遇到一位因家庭關系緊張而開始自殘的學生。
這位學生父母經常吵架,父親還會因為她的學習成績下降而打罵她。這導致她內心積壓許多負面情緒,只能通過自殘這種極端方式排解。
找到問題根源后,李錦娟每次給學生做完心理咨詢后,都會主動再與她的父母再談半個小時。不止于此,李錦娟還鼓勵她的父母參加祁門縣心理咨詢協會免費舉辦的家長成長營。
“家長成長的第一步,是在孩子面前學會情緒管理。”經過兩個多月的學習之后,這位學生的家庭氛圍明顯改善,爸媽對于她的教育方式,也從指責、打壓變為尊重、欣賞。
目前,祁門縣心理咨詢協會家長成長營已舉辦23期184場次,受益人數超7000人,并被省教育廳評為品牌項目在全省推廣。
為了改變家長的教育觀念,營造更好的親子關系,王灣小學也把家長吸納進農耕“游戲”。前不久,學校舉辦了一場農具秀,要求家長和孩子一同參加,體驗農耕活動。
今年,小梅的媽媽外出打工,她只得跟奶奶在一起生活。媽媽離開后,小梅很低落,不愿和奶奶交流。奶奶很擔心,可又不知道怎么辦。
在農具秀上,老師讓小梅和奶奶一起“犁地”。祖孫倆一開始完全沒有配合,玩得挺掃興。但看到別的選手領先太多,奶奶主動吆喝起號子,帶著小梅一路“犁”到盡頭。“原來奶奶也愿意帶我玩。”事后,小梅向老師說出這句話時,“就像推開門,從一間封閉的房間走出來”。
(作者: 范孝東 方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