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卑殡S著時代的號召,2013年,安徽農業大學加入中國青年志愿者扶貧接力計劃研究生支教團項目,組建研究生支教團,10年時間,研支團以“志愿+接力”的方式,奔赴貴州省銅仁市石阡縣、畢節市納雍縣等地開展支教服務工作。近日,安徽農業大學研究生支教團被共青團中央授予“第十四屆中國青年志愿者優秀組織獎”稱號,這是對他們最好的鼓舞。
下課后,劉俊被學生們包圍。
范士云帶領學生上乒乓球課。
用青春時光照亮大山孩子奮進路
“我的老家在極偏遠的山村,可謂是‘開門見山’‘山外有山’,我太了解農村孩子缺什么了?!闭f這話的是剛剛加入這個團隊的新生力量,學校第25屆研究生支教團黨支部書記、隊長劉俊。少時的成長經歷成為劉俊堅定地報名參加研支團的初衷,他在個人申請書上寫下這樣一段話:“做出去西部支教的選擇,是我人生中最勇敢的決定,也必將是最正確的決定。我將一如既往,為這片我深愛的土地奉獻青春!”
10年來,研支團累計選派54名青年志愿者,他們來自不同學院、不同專業,有的和劉俊一樣,一直以來對支教事業充滿向往,有的是因為受到身邊學長學姐的影響,或者是聽了研支團宣講后立志投身支教事業,他們帶著共同的目標,先后奔赴祖國西部,為3萬余名孩子們帶去知識、帶去希望,用青春時光照亮大山孩子們奮進的路。
初到貴州,成員們要克服的第一道關就是語言不通、無法融入當地百姓的問題。
他們和小朋友們交朋友,課余時間組織豐富的文體活動,主動學習當地語言,以家訪的形式走進百姓家中,拉家常、話家事。很快,這些大城市來的年輕老師們就得到當地百姓和孩子們的認可。
而第二道關就是教學關,對這些剛剛走出校門的成員們來說,第一次以教師的身份站上講臺,第一次和孩子談心談話,第一次遇到教學問題……每一個“第一次”對他們來說都是巨大的挑戰。
“作為一個剛剛走出大學校園的畢業生,我總是覺得自己還是一個學生?!毖兄F成員范士云剛到貴州時,站在講臺上向下看,看到的是孩子們熠熠發光的眼神,“這一切都讓我感到自己正在被需要、被信任,我也要用心去愛,用耐心去陪伴,要努力配得上他們全部的真誠?!?/p>
剛開學的時候,范士云發現班里有一個小男孩經常不寫作業,無論怎么教育都毫無用處。無奈之下,她聯系了孩子的媽媽,才知道他的父母剛剛離異,突然的家庭變故讓這個四年級的孩子不知所措,就采用了不寫作業這種方式試圖挽留媽媽。
了解情況之后,范士云主動牽線搭橋,幫助這對母子解開心結。到了第三次單元測試,這個小男孩收獲了班級前三名的成績,也變得越來越開朗,“他一開始表現出的‘壞孩子’做派,實際上是渴望愛、呼喚被愛的信號?!狈妒吭迫缃窕叵肫饋?,很慶幸當時的自己沒有錯過他的“信號”。
就是在這樣一件一件的小事中,研支團成員和當地孩子們的距離越來越近,孩子們更多地把他們當成哥哥姐姐一樣看待。
十載堅守 十載接力
“剛剛來到這里的時候,班里的孩子們常和我聊起他們和一位‘丁老師’的故事,問我認不認識他,細問才知道,是之前來這里支教的一位學長。起初我覺得一年的支教時間算不上長,也許孩子們在遇到新老師之后就會把以前的老師忘記,但這些孩子們讓我很感動。我想,這就是我們來到這里的意義,我希望可以通過自己的行動,一直影響這些孩子們。”研支團成員李娟說道。
本著“認真備好每一堂課、用心講好每一節課、悉心管好每一個學生”的原則,研支團成員們在石阡縣湯山中學、河壩中學等20余所中小學,堅守教學一線崗位,保質保量完成教學任務。10年來,累計教授學生達3萬人次,授課學時2萬余個,所授科目涵蓋語文、數學、英語、體育、科學、信息技術等十余種。同時,他們與學校和社會各界聯系,開展暖冬行動,為當地學生以及村民帶來了愛心學習用品以及各種愛心物資,累計數十萬元。
正是帶著同一種信念,安徽農業大學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們十載堅守、十載接力,用自己的腳步丈量祖國山川河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教書育人使命,在西部、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綻放出了屬于志愿者們最燦爛的青春絢麗之花。
(合肥通客戶端-合報全媒體記者 王書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