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品香茗、夏聽蟬鳴、秋賞落紅、冬觀寒晶……民宿之于鄉村,就像一扇窗戶,打開了綠水青山和鄉村旅游的新世界;民宿之于城市,好似漣漪中心,是隱藏于鬧市中獨得的一份寧靜。近年來,池州市依托于得天獨厚的區位資源優勢,融合自然資源和人文環境,大力推進旅游民宿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包括五溪山色(文宗古村)、秋浦仙居等在內的一大批特色民宿如雨后春筍拔地而起,吸引了來自江浙滬皖的大批游客。
據不完全統計,該市目前共有運營的小型住宿設施620家,基本符合“旅游民宿”界定且正常運營民宿225家,2022年營業收入約1.32億元。根據《池州市加快推動民宿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該市將打造“一環三帶十二組團”產業發展格局,力爭到2027年,打造100家精品民宿,發展1000家民宿主體。
一山一水一村落 一湖一泉一民宿
據介紹,池州旅游民宿主要分布于成熟旅游景區和美麗鄉村建設較為完善的環九華山、主城區、沿秋浦河線。依托九華山風景區旅游資源,旅游民宿發展迅速且數量多,以九華鎮、九華鄉最為集中,呈集群化發展態勢。廟前鎮、朱備鎮、陵陽鎮、梅村鎮、仙寓鎮、大演鄉旅游民宿發展呈小集聚態勢,其他沿廊道、河道分布在村邊和景區周邊。其中,九華山風景區的民宿數量占48%,青陽縣占26%,貴池區13%,石臺縣占11%,東至縣占2%。
“昔年曾見九華圖,為問江南有也無;今日五溪橋上望,畫師猶自欠工夫。”這是元代文宗皇帝寫下的關于九華風景的詩篇。詩中無一字寫景,又無一字不是寫景。因此,五溪山色也成為了九華十景之首,文宗古村也由此而來。
據了解,位于池州市青陽縣的文宗古村項目是從2020年開始籌建,總投資1.72億元,總規劃109公頃,占地約146畝,建筑面積1萬平方米,于今年4月底正式開門迎客,目前已成為池州高端度假型酒店和集群式民宿的標桿。該項目以“徽韻村落,山水田園”為設計靈感,深挖地域文化與禪旅文化,使得文宗古村形成“一山一水一村落”的自然田園風光。古村內的建筑風格為明清徽派建筑,呈現灰白墻、黃泥夯土和磚墻等多種徽派形態,包含了客房、大堂、耕讀小院、荷風茶室和廊橋等場地,涵蓋了徽韻村落、田園花海、山地游賞、農耕體驗、生態泳池、淺灘嬉水和茶室書吧等休閑度假產品。
文宗古村的植被覆蓋率達95%以上,共有30棟樓分散在山谷和林溪之間,大多依山就勢而建。這些屋舍一共有24棟,分別以24節氣命名,共47個房間。“受到當地文化影響,屋舍也延續了‘居家兩層為宜,借勢不超三層’的建筑風格。”五溪山色(文宗古村)項目負責人張春紅告訴記者,這些房間內部裝飾將春夏秋冬元素植入其中,形成四季變換、時空交錯、勝景常在的獨特人居體驗。“游客走進房間仿佛走進四季風景,可以感受四季變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屋舍還介入東方美學建筑元素,公區建筑均以土木結構為主,木頭銜接處全部采用榫卯工藝。“外墻布局還原古法,充分還原古村風貌,重塑古村記憶,傳承古村文化。”
徽州村落講究“啟于水口,承于村口”。文宗古村內有一觀瀾湖,是徽州村落的靈魂之所在——“水口園林”。“水口文化是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據張春紅介紹,徽州居民建村選址注重風水,水口被看成是關系村落人丁和財富興衰聚散之地。“文宗古村就是結合徽州文化傳承天人合一的理學思想,部分屋舍通過四周屋頂坡面斜向院內,形成‘四水歸堂’匯流環繞的構造格局。”在文宗古村內,還種植了兩萬平方米的茶園,內設大小茶亭十余座,還有一口“文宗古泉”。“住在這里的客人可以打一壺古泉內的天然泉水沏壺山茶,聆聽‘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感悟‘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空靈。”
為了豐富游客們的民宿生活,文宗古村還會根據四季時節舉辦農耕體驗活動和農事教育。今年5月,一場以花朝文化為主題的節慶活動在文宗古村拉開帷幕。身穿優雅漢服的愛好者進行了舞蹈表演、漢服走秀、踏春賞花、游園等多個民俗文化活動,讓游客在充滿詩情畫意的江南感受國風韻味。此外,文宗古村還舉辦了插秧、打板栗、摘柿子等時節性活動,讓來這里的每一位游客都能體驗到特色田園生活,感受文宗古村落文化。張春紅還表示,未來將秉承文宗古村的設計思想,延續徽派建筑發展脈絡,不斷傳承發展中國傳統文化,不斷豐富產品內涵,定期舉辦傳統文化活動,將文宗古村打造成一流的文旅度假綜合體。
“微民宿集合群”筑起鄉村振興夢
“莊子曾經說過:子有大樹,何不樹之于無何有之鄉,廣袤之野。所以,我們這些民宿主理人需要一起共生、共長、共興、共享,共同打造有溫度有詩意的山鄉生活,振興有中國特色的新農村。”王小春是省城一所高校建筑設計專業的老師,七年前,她返鄉創業,選擇在華東最大的溶洞——大王洞風景區上洞口附近打造民宿“秋浦仙居”。“在這塊土地上詩意地棲居,應該是每個人的夢想,但是城市里的高樓大廈、油米柴鹽已經和這片土地離得越來越遠了。所以,作為一名建筑設計師,我很希望能有一個機會,運用最本土最合適的材料,將自己的設計一天天地、從無到有地建設起來。”
作為一名母親,王小春一直遺憾自己的孩子在城市里,幾乎無法接觸到真正的土地,幾乎沒有看過她兒時的漫天繁星、浩瀚星河。“老實說,我之前做民宿并沒有太大的抱負和理想,只希望可以找一個合適的地方,和一群志同道合者共建一個可以一起生活、一起耕作、一起玩耍,甚而一起結伴養老的場所。大多數時間,我們安安靜靜地生活在這里;少部分時間,我們結伴出游、仗劍天涯。”但隨著“秋浦仙居”一天天長大,從大山中的幾棟老舊危房,到一座獨具特色的中高端民宿,從入圍池州市首屆“十佳特色”民宿,到攬獲2022年全省文化和旅游行業服務技能大比武·旅游民宿管家服務技能競賽金獎……王小春做民宿的最初夢想,在激活了一個即將倒閉的空心村后,也悄悄發生了變化,“我是誰?我能做什么?我還能做什么?我應該怎么做?”
七年來,王小春將大山腳下的240畝土地作為有機稻田試驗田,成立了云耕農場,并利用自身的文創設計優勢,把當地豐富的土特產資源進行包裝,打造地域性品牌,向北上廣地區推介。在持續不斷、深入完善建設秋浦仙居的同時,她和伙伴們一起與政府共同謀劃將山上、山下的五個村,納入旅居康養綜合圈。“比如,靠近峽谷的樹營地、鄰近溪流的溪上石民宿、模擬洞穴的陸沉者,同時建設山中有機餐廳、讓孩子們可以自娛自樂的山中小劇場等。”王小春告訴記者,通過“秋浦仙居”的示范打造,一批志同道合的民宿主理人正陸續加入,以“詩意山居+森林康養+人文教育”為主題的微民宿集合群正在慢慢形成。“以秋浦仙居所在的山村為例,2017年的常住人口不到200人,現在已經翻了一倍,其中還有不少90后年輕人回流。”王小春希望有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加入微民宿集合群,“每家拿出閑置空間,統一設計、建設、運營。老人種瓜、種花,年輕人管家。一起實現鄉村振興夢,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打造精品民宿,“宿”造詩和遠方
像王小春這樣的民宿經營者,在池州并非個例,越來越多的民宿正突破單一的住宿經濟,在“民宿+”上做文章。池州市也積極鼓勵民宿實現轉型升級,利用新興業態的引流作用,結合當下熱點、新興產業和周邊資源,打造民宿+露營、民宿+康養、民宿+研學等特色產品,創新求變,多點開花實現蓬勃發展。
為進一步提升民宿管理服務水平,推動民宿行業高質量發展,池州市還把民宿經濟作為促進鄉村振興和鄉村旅游的重要抓手,多措并舉培育民宿經濟健康有序發展,持續加大資金扶持和政策服務力度,建立健全旅游民宿管理機制體制,引導和推動池州旅游民宿向更好、更快、更優方向發展。連續開展四屆池州十佳特色民宿評選,遴選出40家池州十佳特色民宿,10家民宿榮獲安徽省百佳精品民宿,入選數量位居全省第三。
目前,池州市共有國家甲級旅游民宿1家,國家丙級旅游民宿8家。2022年6月,由57家旅游民宿和研究機構組建池州旅游民宿產業發展聯盟。池州市將圍繞推進質量提升、推進轉型發展、推進集聚建設、推進營銷宣傳、推進人才培養、推進品牌打造等六個方面開展工作,力爭通過3~5年的努力,建設一批具有濃郁池州特色、游客口碑良好、示范帶動突顯的精品旅游民宿。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姜志遠 圖片由五溪山色度假區、秋浦仙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