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村的業態,不允許有重樣的。大家一會親自感受一下,數百種小吃,家家有不同……”由陜西省委宣傳部主辦的“相約絲博會 全國主流媒體看陜西”主題采訪活動11月15日~20日在西安舉行。11月19日下午,來自19個?。▍^、市)60余家媒體的百余名編輯、記者走進鄉村旅游明星村——袁家村,探尋其“長紅”背后的成功密碼。
原住居民不到300人的村莊 年收入10個億
據了解,袁家村是陜西省禮泉縣煙霞鎮下轄村一個中國傳統村落,村域面積0.4平方公里。是陜西省著名的鄉村旅游地之一,處在西咸半小時經濟圈內。村落選址布局與體量憑借自然,與山水天然相容,表現出與時空的高度和諧與生活環境藝術質量的重視。房舍布局是傳統的正南正北,方方正正;街巷也橫平豎直,排列有序,而是順勢就勢,高低錯落,整齊有致。弦板腔皮影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3年8月26日,袁家村被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公布為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
如今的袁家村創新發展成就斐然、碩果累累,先后榮獲國家4A級旅游景區、全國文明村鎮、“中國十大最美鄉村”“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國十佳小康村”“國家特色景觀旅游名村”等榮譽,真正實現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探索出了破解“三農”難題、實現鄉村振興的新路徑。
“2022年,袁家村年接待游客量達66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突破10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達15萬元以上。今年的旅游人數有望突破1000萬!”記者一行,剛走進袁家村,就被村干部公布的一組數據所震撼。走進袁家村,面對熙熙攘攘潮涌般的人流和幾乎每家店面前排起的長隊,充分證實的村干部的說法:袁家村的魅力無處不在。
袁家村“長紅”背后是傳統的“回歸”
如何實現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采訪中,村干部首先介紹了袁家村的管理運營機制。袁家村在吃得香上下功夫,“前店后廠”“一店一品”還有“掛牌承諾”,把鄉里人的“土家飯”做成了城里人的“香餑餑”。在文化“根”上做文章,以關中民俗文化賦能鄉村旅游產業,讓城里人在這里“尋根回家”、找到鄉愁。還要在帶農“強”上健全機制。用基本股對集體資產進行改造,集體保留38%,剩余62%股份平均分配到戶。選擇酸奶、油、辣子等8家經營穩健、收益較好的作坊先行探索股份制改造,經營者自留20%—30%股份、全體村民分享剩余股份、村集體不占股份,保障了全體村民的整體收益。目前,袁家村已建成32家農民股份合作社,實現了“人人是股東、戶戶有分紅”。
昔日的“空心村”,如今帶來無數種關中民俗新體驗。從2007年開始發展鄉村旅游的袁家村,為什么能火到現在?據袁家村副村長介紹,其實從上世紀70年代起,袁家村先后經歷了造田治窮、工業致富、旅游強村三次變革轉型。特別是2007年以來,面對發展中面臨的新問題,我們的村長一再強調,做工業我們一定做不過專業的,那我們怎樣才能走出自己的獨特之路,那就是發展自己擅長的領域。于是,該村發揮歷史上形成的積淀特色和獨特優勢,以關中民俗文化為底色打造鄉村旅游綜合體,讓傳統“回歸”,在推進農旅融合、產旅融合、文旅融合、治旅融合等方面積極探索,走出了一條新時代鄉村振興“袁家村解決方案”。
明星村的輝煌成果讓媒體“驚嘆”
極具特色的鄉村文化、讓人垂涎欲滴的地方美食……行走在袁家村,不僅能徹身感受到濃濃的關中文化,每走一步都讓人挪不動腳步的各色小吃讓“見過世面”的記者們都禁不住慨嘆:這里真的做到了人、景、物的完美融合。
安徽之聲記者錢珺陶表示,通過村干部的介紹,了解到袁家村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就已經走在改革前沿了,而現在在鄉村振興路上又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皠偛庞袔讉€數字給我印象特別深,村干部說袁家村的原住民只有286人,但是現在已經吸引了3000名~4000名外地人在這里就業創業,今年的旅游人數有望突破1000萬,這些數字、這些成功的經驗對我們安徽的鄉村振興有很大啟發?!?/p>
北京青年報記者宋霞說,“袁家村跟我想象中的農村面貌很不一樣,這里更多的是絡繹不絕的游客和獨特的鄉村產業,在平時工作中鄉村振興也是我比較關注的領域,袁家村的發展經驗對于我以后的采訪工作有很大的啟發?!保ò不丈虉笕诿襟w記者 王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