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小學校“課間圈養”現象引發熱議。
課間十分鐘是“中場休息”時間,孩子們就該走出教室呼吸一下新鮮空氣、舒展下筋骨。但在一些學校,下課鈴聲響起后,原本充滿歡聲笑語的操場卻靜悄悄。原來,為了保證安全,學校不允許學生進行戶外活動,甚至除了去衛生間不可以走出教室,課間十分鐘安靜地“消失”了。
安全有序的課間活動,不能與“課間圈養”畫等號。從學校管理角度看,的確“有苦難言”。如果有學生在課間十分鐘互相打鬧受傷,班主任、學校有可能面臨家長的責難。確保課間既“生動活潑”又“安全有序”,是學校教育教學的底線。教育部頒布的《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明確要求,學校不得設置侵犯學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對學生在課間及其他非教學時間的正當交流、游戲、出教室活動等言行自由,設置不必要的約束。所以,“避免課間打鬧造成事故”“保障課間活動安全有序”等理由看似充分,實則是借保護之名搞“一刀切”。
彈簧如果長時間繃得太緊,就容易失去彈性、喪失活力。嬉戲玩鬧、奔跑跳躍……是孩子釋放天性、聯絡友誼的方式,也是了解世界、探索世界的途徑。緊張課程之余,讓孩子輕松自在幾個“十分鐘”,才能更好地專注于課堂。改變“課間圈養”現象,把課間十分鐘還給孩子,需要相關部門、學校和家長攜手合作。
學校應建立較為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日常安全教育和提醒,采取增加防護設施、派設巡查老師、事后第一時間通知救助等措施,以更精細的管理,回應家長們的安全關切。引導孩子們進行有益的課間活動,為孩子們打造“獨家定制”的十分鐘空間。例如,結合孩子們的興趣,組織開展仰臥起坐、引體向上、跳繩、下棋等活動,既鼓勵孩子們積極參加文體活動,又能保證張弛有度的學習節奏,減少由于追打、嬉鬧等引發的意外傷害事件。
有些家長想讓孩子擁有歡聲笑語的課間,身心健康、陽光開朗地成長,但磕了碰了就要興師動眾找學校和老師麻煩。家長們要給予學校和老師更多的理解,在出現問題時應充分信任學校和老師,積極溝通,依法理性保障自身權益。相關部門應進一步細化校內安全事故有關的法律法規,明晰責任分擔機制,明確學校和老師的責任。
教育不僅要有“朗朗讀書聲”,也要有充滿快樂的“嬉笑聲”。讓疲勞的眼睛看一看藍天,讓緊張的大腦張弛有度,才是教育之道的“正確打開方式”。
作者: 朱 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