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樅陽縣湯溝鎮(zhèn)高標準農田里,農民們正在收獲水稻。近年來,樅陽縣通過土地流轉將低產田改造成集中連片、設施完善的高標準農田,實現旱澇保收、高產穩(wěn)產目標。(本報通訊員 王章志 吳繼華 攝)
近日,在五河縣頭鋪鎮(zhèn)屈臺村高標準農田生產基地,農機手們駕駛農機在田間來回穿梭,翻耕土地,開展小麥播種工作。據悉,該縣今年播種冬季小麥面積為110萬畝,目前已經完成播種任務49萬畝。(本報通訊員 李向前 攝)
眼下,東至縣香隅鎮(zhèn)3萬畝中稻陸續(xù)進入成熟收獲期,當地農戶的各類農機齊上陣,按下秋收“快進鍵”。
香隅鎮(zhèn)地處長江之濱,因其為香山一隅,所產稻米香甜可口而得名。
“今年,我的家庭農場種了1000多畝中稻。在農業(yè)部門指導下,精選品種、精心育秧、科學除蟲,種植的水稻顆粒飽滿,畝產均超1500斤。”種糧大戶王保虎開心地說,現在農業(yè)機械收割效率高、成本低,稻子收完就能直接用運糧車運到收購點,省工省時,有利于搶播冬油菜。
“今年,香隅鎮(zhèn)水稻種植面積共6.1萬余畝,在機耕時使用旋耕機翻土作業(yè),機播時采取復合播種機播種,采用無人機開展病蟲害防治作業(yè),機收時使用聯合收割機等進行收割,實現機器收割率100%。”香隅鎮(zhèn)農機站負責人陶運強告訴記者,機械化的推廣,不僅讓農民告別了費時費力的傳統(tǒng)收割模式,而且秸稈打碎還田既保護環(huán)境,又增加了土地肥力。
近年來,香隅鎮(zhèn)大力推廣水稻機械化生產和種植新技術,實現了水稻育苗、耕種、田間管理再到收割、秸稈回收的全過程機械化作業(yè)。
“在已經收割完的稻田里,我們采用機旋翻地并播種冬油菜實施‘稻油’輪作,既可以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減輕病蟲害,還可以帶動當地油菜產業(yè)和‘賞花經濟’,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 陶運強說。
(本報記者 徐 建 本報通訊員 趙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