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開幕的2023中國黃山書會上,邀請了梁曉聲、阿來、畢飛宇、孫甘露、喬葉等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參會。開幕當天,畢飛宇通過對談、讀書分享會等形式與讀者面對面交流。在他看來,“得獎”不能解決內心的問題,走進讀者心里是作家的終極目的。
“15年磨一劍”很多次想放棄
畢飛宇第一次參加黃山書會,他說這也是自己除上海書展外參加的第二個書展,他笑稱:“其他書展人家也沒邀請我。”
這次他帶著新作《歡迎來到人間》與合肥讀者見面,距離2008年正式出版的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推拿》,隔了15年。早在寫《推拿》的時候,《歡迎來到人間》就已經在構思,之所以15年才最終出版,畢飛宇承認,中間有數十次想放棄。
“這本書寫的是一個外科醫生,做腎移植的外科醫生。我是學中文的,有關醫院、醫生的部分,非常陌生,一無所知。”畢飛宇認為,小說不僅有“好看”和“不好看”的問題,任何一部小說都涉及到可信度的問題。“如果一部小說里面有關專業有太多的專業錯誤,作家是沒有資格去抱怨的。”
《歡迎來到人間》涉及了很多知識,有些屬于“硬知識”,必須準確,就必須花大量的時間去面對這些問題。“因為寫的時間長,我又不是學這個,很多時候寫到后面的時候,前面部分已經忘了。第二就是人物的走向,我始終在猶豫。”
一會遇到這個問題,一會遇到那個問題。“就想放棄,真的想放棄。但每次放棄以后,過一段時間,‘它’又來找我,一次又一次打開電腦,把它調出來,就這樣完成了。”
畢飛宇透露,《歡迎來到人間》20余萬字,但實際寫作在100多萬字,比《推拿》難得多。
用自己的尺度去衡量下一代是野蠻的
生活壓力之下,很難靜下心來去做一些需要長時間專注的事,年輕人正在喪失“文化體力”?
畢飛宇認為,任何文化形態都有“父母”。當代年輕人的父母一輩趕上了改革開放的時代,突然面臨無比廣闊的巨大舞臺,唯一的選擇是讓自己的生命價值最大化,時代的文化形態就是“竭盡全力”“汗流浹背”,那一代人不會選擇“躺平”。
文化的發展有自己的趨勢和方向。“雖然我看手機的時間也很長,但建構自己精神內部的東西,一定不是手機。我還是更信任那些大塊頭的,需要時間的,需要我汗流浹背的形式,因為流汗流慣了。”
“我們這代人是以流汗來衡量自己的,但新的一代人已經不是這樣了。”“他們的尺度是什么,我不知道。但任何一代人都沒有資格用自己的尺度去衡量或要求下一代,那是野蠻的。時代過去了,新的文化形態形成了,你可以適應,跟著走,也可以讓自己被淘汰。”畢飛宇認為,當新的文化形態出現了,你喜歡或不喜歡,都不重要。
走進讀者心里是最大的獎勵
魯迅文學獎、茅盾文學將、英仕曼亞洲文學獎……得過這么多獎,畢飛宇認為自己“幸運”,但依然要誠實地告訴大家,“得獎解決不了內心的任何問題”。
“很多時候自己內心很清楚,哪些作品沒得獎,但我心里更愛它。哪些作品得獎了,我心里其實沒有那么愛它。” 畢飛宇認為,人在世界上最大的愿望,就是“走”和“來”。“‘走’就是我走進你的內心,‘來’就是你走進我的內心,這可能是生活中最要緊、最動人的事情。”
“寫作不是為了掙錢,走進讀者的心里去,是作家的終極目的。” 畢飛宇認為,如果有一個讀者當面說“你寫的就是我”,那是這個世界上最高級別的文學獎。走進讀者心里,是對一個作家最大的獎勵和莫大的榮耀。
對于新作,畢飛宇也有“期待”。“我希望通過這本書,有強健的腿力量、腳的力量,能通過讀者的眼睛,走進讀者的心里。”(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劉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