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快速通行的5G時代,手寫一封書信距離人們的生活已經越來越遠。為了讓廣大青少年領略世界、中國郵票文化的歷史演變,在郵票欣賞中感受著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生態文明等各方面的發展。10月11日,商報社區行走進合肥市包河區陶壩社區,通過觀看專題紀錄片,讓青少年領略到方寸之間的大千世界。互動環節,不僅組織郵票知識有獎競答,還邀請青少年走進安徽省金融教育示范基地,讓小觀眾感受中國貨幣文化的歷史變遷,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
小小郵票彰顯大千世界
“同學們,你們知道世界上第一張郵票出自哪個國家?”“中國第一張郵票來自哪里呢?”10月9日是世界郵票日,本期活動為社區廣大青少年帶來一堂生動有趣的郵票知識講座。“大龍郵票發行于1878年7月,是中國第一套郵票。”通過PPT,志愿者向小觀眾們展示了郵票圖案,“大家注意看,大龍郵票采用凸版印刷,銅制版模是手工逐枚雕刻制成,先后分三期印制發行,即薄紙大龍、闊邊大龍、厚紙大龍。”聆聽了一堂生動有趣的郵票知識講座,讓青少年增長了知識。
隨后,社區工作人員為青少年準備各種主題的郵票圖片和多張珍藏的郵票,介紹這些郵票的歷史、種類和收藏價值等方面的知識。“現場,我們還觀看了影片《一封信的旅行》,讓我們了解信封封面必須有地址和姓名,才能讓郵遞員把信件送到收件人手上。小小的郵票就像是一張車票,有了郵票信才能坐上郵遞員的運輸車。”就讀于合肥萬慈小學的丁駿熙告訴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在知識問答環節,大家都踴躍提出問題,并且一起用繪畫的形式來寫信,用圖畫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愛。“我今天畫了和爸爸、媽媽一起去旅行,希望他們可以抽時間多陪陪我。”今年12歲的侯雨辰覺得,通過參加本次活動,讓大家懂得關于寫信、寄信的基本常識,非常有意義。
“小小銀行家”探尋錢幣發展足跡
當天下午,廣大青少年變身“小小銀行家”早早來到社區門口集合,在志愿者的帶領下一同前往安徽省金融教育示范基地。在這里,大家參觀了各種金融工具、設備和資料,對銀行業務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現場,工作人員以中國貨幣史為脈絡,向在場小學生講解了從先秦、春秋戰國、秦漢、唐宋、五代十國到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新中國成立前后不同歷史時期具有代表性的貨幣,讓小觀眾感受中國貨幣文化的深厚內涵與歷史變遷。
在講解過程中,工作人員還加入搶答環節,讓孩子們積極參與,踴躍回答問題。“今天的學習內容非常豐富,感覺孩子們也成為小小銀行家了。”作為一名家長,家住濱湖新區的李女士告訴記者,學習金融知識不僅幫助未成年人對人民幣等知識有了初步的認識和理解,對孩子們的金融知識啟蒙起到積極作用,還幫助孩子們養成勤儉節約的優良品質。
“本次活動讓孩子們進入安徽金融教育示范基地,讓孩子們零距離了解貨幣金融知識和郵票的珍藏價值。”陶壩社區籌備組副組長張艾梅介紹,在如今這個“掃碼支付”的時代,不僅讓孩子們感嘆到貨幣的時代變遷,還增加了他們的知識面!未來,陶壩社區黨總支部將常態化與轄區各企業單位開展黨建共建活動,以社區“點單”,屬地企業單位“接單”的形式,充分發揮屬地資源優勢,讓群眾獲得滿滿幸福感!
(通訊員 王莉莉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周梅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