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為了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孩子們的生活中,讓幼兒園成為兒童文化自信的啟航地,國慶節前夕,充滿神秘而趣味的中華文物之旅在合肥市宿州路幼兒園開始了……
孩子們的奇思妙想,
讓文物更有趣!
珍藏于博物館的文物,在你眼里是什么樣的呢?神秘、厚重、深奧……
“哇,原來文物也是有趣的、好玩的、充滿創意的,讓我們和這些文物朋友們一起玩起來吧!”看!你可別以為它是一只供人欣賞的小鴨子,其實,它還是一個香薰爐!
“老師老師!我想讓小鴨子有一個非常漂亮的尾巴。”“老師,我覺得這只小鴨子一定想去海邊度假,戴著草帽和游泳圈!”“我們一起讓青銅樹上都掛滿果實吧!”“我來給跪射俑穿上好看的衣服吧!”這些文物,經過孩子們奇思妙想,每一件文物都變得有趣、生動起來。
創意編鐘 巧手捏制青銅面具
編鐘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打擊樂器,是鐘的一種。
“我要設計一個不同的編鐘!”“我的編鐘上有祥云的圖案。”中二班的小朋友們爭先恐后地要設計不同的編鐘,不過,經過他們的一番創作,他們設計的編鐘真的有些特別!
“親愛的小朋友,你知道青銅面具嗎?”“知道!我見過,是綠色和金色的!”“我拿粘土捏給你看!”中三班孩子們用手里的原木紙板、彩泥和丙烯顏料制作出造型各異的青銅面具和人面青銅器。孩子們用心在“青銅器”與文化遺產傳承的世界里探尋中華文明……
探秘青銅器 復原大鼎
高大威武的器物,端莊華麗的紋飾,青銅時代總是散發出一種樸素的原始生命力。中四班的小朋友們用粘土制作了古代食器、酒器、兵器、錢幣、編鐘等各式青銅器,高度展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大一班的孩子們看到一件件令人贊嘆的精美青銅器,用畫筆將它們描繪在各式各樣的紙張上,呈現出一個又一個特別的作品。
鼎是古代中國的一種烹飪器具,也是古代最重要的青銅器物種之一。大二班的小朋友們在制作青銅器的過程中,發現幾乎每一件青銅器上都有精美的圖案。鳥兒、蓮花、云朵、水波……這些美麗的花紋給孩子們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大英博物館的玉壺
和博物館里的“顯眼包”
是盞!是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最近《逃出大英博物館》里那只寓意吉祥長壽的玉壺成了孩子們的創作對象。大三班的小朋友們通過它的造型、結構,以及花紋、色彩和工藝上的特點,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神奇與奧妙。孩子們發揮想象,紛紛動手創作出自己獨特的玉壺。
其他孩子們看到他們的作品連連稱贊,更加深刻感受到我們國家的文化自信。
博物館里的每一件展品都有著一段古老而神秘的故事。一些館藏文物,因形態生動、富有喜感、吸引眼球出圈,被大家親切稱為“博物館顯眼包”。
大四班的小朋友們用黏土做出一個個顯眼包,每一件都讓人記憶深刻,忍俊不禁!
采訪中,合肥市宿州路幼兒園的負責人吳云表示,文化自信是一種精神力量,傳統文化是其重要載體,幼兒在對奇特神秘文物的探尋下,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的同時,更加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訊員 徐怡昀 胡雅潔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王素英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