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賞一輪中秋月,相約云聚在此時。9月27日晚,由中共安徽省委臺灣工作辦公室、中共合肥市委宣傳部、中共合肥市委統戰部、中共合肥市委臺灣工作辦公室、合肥市文化和旅游局以及合肥市廣播電視臺指導聯合指導,中共合肥市包河區委宣傳部、中共合肥市包河區委統戰部、包河區文化和旅游局、FM98.8合肥故事廣播等主辦的“廬州月 云聚在此時”2023合肥中秋詩會在合肥包公園清風閣舉行。包河區的全國省市道德模范以及身邊好人、優秀志愿者、勞模工匠、三八紅旗手以及在肥的包公后人代表、部分高校和臺胞臺商參加。
合肥在歷史上是南北水運交匯之地,物流發達的古都會地、兵家必爭的咽喉之地。歷經千百年,發展成為今天“科里科氣”“文里文氣”的新一線城市,因為水、形成了獨特的歷史文化城市特色。
據介紹,本屆詩會創造性的將合肥清風閣整體融入演出情景之中,演員是畫中人,觀眾也成為畫中景,以水為線,以包公故事為點,共分為“古都會地群賢至”“香花墩上意氣發”“風清月白忠孝全”“風舉云搖踏征程”四個篇章。開篇一部《水映月》,用數實結合的方式,AI人物包包和月月從線上來到線下,開啟了詩會的序幕;《跟著古詩品合肥》讓市民跟隨古人的詩句,去領略千年合肥的唯美與勵志;情景朗誦《明月幾時有》里古人與今人、詩朗誦和徽京劇的穿越對話,亦誦亦戲,帶來了耳目一新的試聽感受;《香花墩上學風傳》《忠孝廉愛家國情》用包公后人的講述,演繹出包公少時求學立志,出仕忠孝為國、廉愛為民的精神,描述出海峽兩岸對包公文化的共同追求;一批本土知名詩人創作的作品《長江三角洲,一把灑金的折扇》《我熱愛秋天的風光》《行走合肥》等輪番上演,表現出新時期詩人的有為和敢為。
來自臺灣屏東的陳孟廷同學第一次參加活動,他興奮地說:“終于到了包公的老家了,在我的老家有句諺語:耕作著識路,田園著照顧。就是勸人工作學習要認真勤勞,合肥也有很濃厚的學習氛圍,還參觀了包公小時候讀書的香花墩,我希望將來畢業以后可以留在這里,融入這里。”
“孝老愛親中國好人”包惠琴老人是包公第33代孫,她說:“孝老愛親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但是上一輩做到,以后輩輩都要做到,作為包家的子孫要將包公精神傳承下去并發揚光大。”
現場觀眾表示:“隨著合肥科技進步和城市的發展,希望能有更多的本土藝術精品。本屆詩會充分將藝術與文化,傳承和現代融合,在藝術上是精品,在思想上是教育。讓我們即感受中秋佳節的濃濃的團圓氛圍中,也加深了對合肥歷史文化了解,增添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和歸屬感。”
詩會的最后,在合工大學生的青春歌聲中唱出了云聚此時的歡樂和星辰大海的偉大征程。作為包河區、合肥市一項傳統文化活動,中秋詩會已連續舉辦5屆。詩會在某種意義上,是對合肥文化定位的更深挖掘,與時代的脈搏呼應,與百姓的生活共融,與合肥最自豪、最先進、最潮流的精神氣質同頻共振、融為一體。
有著2000年歷史的古都會合肥,以詩歌的名義,舉杯邀明月,共同祈禱中華民族國泰民安,團團圓圓。
(通訊員 郝夢瑤 包育曉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郜征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