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安市霍邱縣,提起戶胡鎮中心學校小學教師董艷,人們總是贊不絕口,她多次婉拒城市邀請,堅守鄉村教育十八年,提出并探索“田園詩意教育觀”,以“讀寫思行研”為路徑,在農村進行教育教學的改革創新。
與文字相約,她心如初
18年前,董艷走上農村小學教師崗位,帶著對教育教學工作的好奇,閱讀了大量教育專著,教育家們扎根一線的情懷,感染了也堅定了她一顆堅守農村教育的心。
董艷的一周安排有自己的創新,周一做“無痕教育”探索,寫教育敘事;周二吟一首詩給孩子,她進行“那詩意在鄉土的歌”的課題研究,和孩子們寫兒童詩;周三開啟“閱讀指向表達”的課堂摸索,寫語文教學敘事;周四繼續“我是誰”的叩問,寫心語雜感;周五結合各個課程的開展寫課程敘事;周六捧讀各類書籍,寫讀書心得;周日寫親子敘事。
堅守農村教育,堅持讀寫思行研,董艷認識到,教育單有激情不夠,還要用文字為愛作證;教育只有思考不行,還應讓文字記載奇跡的誕生,在寫作中鍛煉思維,學會反思和成長。
董艷在她的童謠《螢火蟲》中寫道:“螢火蟲有夢想/提著燈籠照家鄉/青草地,山坡上/哪里都有小燈光/螢火蟲,追夢想/提著燈籠趕路忙/孩子孩子你別慌/一盞一盞全點亮。”
疫情期間,她帶領義工們推廣以“抗擊疫情,守護希望”為主題的線上公益讀寫課程,進行閱讀及教育交流,閱讀推廣覆蓋30多個縣市,8000多名師生。霍邱戶胡鎮中心小學學生陳烯賢媽媽感激地說:“公益課程是農村孩子最好的營養餐”,霍邱城關鎮中心小學學生孫曼妮說:“這次疫情,有公益課程相伴,我不孤獨……”
和孩子相伴,她心如初
2013年起,董艷在農村開始了一場以抒寫鄉土人生的“鄉土樂課程”的長途跋涉,探索“田園詩意教育觀”,在教室里開始了一場“靜悄悄的革命”。
在誦讀課程“沐浴古來之風”的研發中,董艷借助手機朗誦,教孩子們吟誦《笠翁對韻》,教會孩子平仄韻律;朗誦小古文《放風箏》:“青草地,放風箏,汝前行,吾后行”等等。午餐,董艷發現了一個喜人的現象,孩子們都能按秩序安靜地排著隊下樓,盛湯的時候,好多孩子都自愿讓更小的孩子先來。
此后,每個黎明誦詩、寫詩、說創作小故事,談吟誦體會,她寫了20多萬字的課程敘事。最讓董艷刻骨銘心的是2016年1月6日,孩子們高興地喊:“董老師,小楠寫詩了!”這一刻,董艷禁不住淚濕眼眶,董艷沒想到,近800天的詩歌熏陶和貼心陪伴,竟開啟了小楠這個不會計算、不能閱讀的孩子那久封在生命深處的智慧,提起筆來寫自己的生命之詩!董艷覺得這就是閱讀的力量,她專門為此寫了一篇《我的信心源自你的生命開啟》的文章。
初冬時節,董艷的學生穆蕊蕊的小詩《種太陽》感動了很多人,“冬天到了/忙了幾個季節的/動物們,也該/睡一個好覺了/這個時候/我真想種一個/大大的太陽/給他們搬過去/讓每顆心靈/還有每寸土地/都暖暖的/香香的
/我看見了我們家凍得縮成一團的小雞啊/我就想我應該種一個大大的太陽了。”
2017年春學期,董艷的學生、留守兒童鄭恩耀給媽媽的信中這樣說:“親愛的媽媽,您怎么樣了?您的身體好嗎?最近吃得好嗎?活難不難?會不會干呢?我的學習您不用擔心,我會很努力的……”每每看見這樣的信,董艷都感動不已,她知道,她的堅守是有意義的,她要讓農村孩子不再因留守而孤單。
與教育同行,她心如初
2015年愚人節,董艷試探孩子們。
“孩子們,我可能要走了,不教你們了。”董艷不敢看孩子,輕輕地說。
孩子們哭著跑上來,圍住了她,抱住了她。
“董老師,您不是說俺們農村好,您一直在農村教書嗎?”“董老師,您不要我們了嗎?”“董老師,您要我們長大了建設家鄉,為什么您要離開?”……
當孩子們抱住她,質疑她時,董艷說:“那一刻,我的心碎了,我覺得自己再也離不開這里的孩子們了!”
從那以后,董艷婉拒了更多誘人的邀請,堅守農村教育至今,研究符合農村孩子的大讀寫教學,提出了“田園詩意教育觀”,以智啟智,以愛育愛,以成長幫助成長……他們師生共讀了500多本書,累計創作了3000多首兒童詩,其中30多個孩子的詩歌、文章發表在刊物上。
她個人撰寫教育教學隨筆500多萬字,發表文章100多篇,出版專著《寄一片情給鄉土》,參與了《童書電影》等5本書籍的編寫,應邀在省內外上公開課、做交流報告100多場,并榮獲“全國巾幗建功標兵”稱號。
她引領“霍邱縣董艷名師工作室”,提出了“成長為了更好地成全”的團隊行走方向,帶著師生在團隊中讀寫思行研,引領農村教師專業成長。她把農村教育做成了一首詩,以平凡詮釋著偉大,她的做法獲得社會一致好評,學做鄉村教師,甘做鄉村教師,這就是董艷,一位用詩人情懷做教育的農村女教師。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方榮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