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至7日,合肥工業大學數學學院赴甘肅白銀鄉村振興調研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前往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水泉鎮大黃灣村進行走訪與調研,旨在探尋高質量高水平的鄉村振興實施路徑。
大黃灣村于2022年10月入選“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團隊首先前往大黃灣村的鄉政府和村委會進行調研,與村長彭芬同志進行深切交流。
在采訪中彭村長提到了當地種植的大棗,“棗子好得很,賣不出去嘛”,大棗個大、肉厚、香甜,但是因為交通不便、氣候多變等一系列的問題卻導致銷售遇到了瓶頸,彭村長說大棗滯銷是目前黃灣村最迫切的痛點問題,“我們也考慮過電商這些,不行”。村委會表示黃灣村希望能著重發展旅游業,卻苦于景點太少、沒有酒店、飯館等沒辦法留住游客,大家往往待半天就走了。
通過彭村長的介紹,團隊了解到近年來大黃灣村全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以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廁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
圖為實踐團采訪當地村委會
為深入了解黃灣村經濟發展和村民經濟情況,學院常山老師帶領團隊在村民中開展了隨機走訪,同學們積極調研并發放調查問卷,了解農村的經濟狀況、社會發展、農民的生活狀況等,與農民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在村民家中,常山老師與村民們交談,了解了村民們的主要經濟來源、收入情況與生活幸福度。
通過走訪村民,團隊了解到目前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為玉米育種(目前已經是黃灣村最重要、普遍的收入方式)及養殖業。通過村民介紹,“玉米育種一畝地能掙3000多塊錢”,較之傳統農業收入可觀,一戶最少只需投入兩個成年勞力便可經營幾至十幾畝育種地,因而成為黃灣村眾多村民的選擇。
在和李叔叔等村民的交談中得知,黃灣村村民的收入在開始玉米育種之后有了明顯提高,之后便一直保持原狀而沒有大的突破,村內年輕人幾乎全部外出工作,村內產業中規中矩少有創新。而一直聞名的黃灣大棗也早已失去銷路,雖然村內仍有大量棗樹,但商販收購價極低(甚至逼近采摘人工費),村民又沒有其他銷售途徑,大棗產業已經幾近癱瘓。
除育種之外,不少村民為增加收入還額外經營養殖業。團隊成員們在村民常伯伯家里參觀了鴕鳥、肉牛與小羊羔等各種養殖動物,并且常伯伯還為隊員們詳細介紹了肉牛的生活習性與養殖方法、鴕鳥養殖的注意事項等,最后常伯伯介紹一只肉牛帶來的收入可達一萬元以上,目前他家已有三十余只肉牛。在參觀養殖地的過程中,拓展了團隊成員的見識,同時也為鄉村振興的實施路徑提供了新的思路——農畜兼營。
圖為實踐團參觀常伯伯家養殖場
經過問卷調查,村民們都在生活幸福度一欄選擇了“滿意”或“十分滿意”,和諧幸福的村風民情有利于旅游業的發展,但村民們保守不敢創新的態度卻阻礙著旅游業發展的積極性。除此之外,還存在景點吸引力不足(僅有北武當山、黃河渡船、古村落)、商業化水平不高(村內沒有酒店、飯店等設施)的問題,旅游業發展仍有很大困難。
本團隊助力當地經濟振興,目前擬在景區文化挖掘上下功夫,充分挖掘鹯陰古渡口、福壽山石刻、黃河巖畫等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景區文化內涵,講好平川旅游故事。同時,團隊隊員計劃將在旅游產品開發上做文章,希望能聯合當地政府引導當地村民種植瓜果、草莓、綠色蔬菜,大力發展休閑采摘農業;開發小黃灣紅石板燒鍋盔、黃河鯉魚、麻腐包子、山羊肉等特色美食;建設黃河奇石館,推出黃河籽玉玉鐲、玉墜等旅游產品。
同時,當地的交通、醫療等設施均不是非常便利,團隊建議利用優秀的旅游項目吸引投資進而加大建設投資,而這仍需和當地政府共同合作。
繼續育種之路,兼顧養殖之業,積極尋求大棗銷售新方法,努力開拓旅游新面貌,探尋鄉村振興合理規劃,黃灣村振興拉開帷幕。
圖為實踐隊在黃河石林走訪合影
[廣告]免責聲明:本文為宣傳商業資訊,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立場,亦不代表本網站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或投資行為參考,本網站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