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淠史杭工程開工建設65周年。安徽省淠史杭灌區60多年的建設歷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20世紀70年代中期,達到低標準初步通水。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引進世界銀行外資進行續建配套,是按60年代規劃設計標準實施的。自21世紀初起,隨著新建白蓮崖水庫及各大水庫除險加固的完工,完成了水源工程的達標建設。其間,灌區除險加固、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逐年進行,一直沒有停止。如果以人的生命周期為比喻,那么現在淠史杭工程是剛剛步入年富力強的壯年初期。
與此同時,被稱為“新中國水利史上的奇跡”的淠史杭灌區正在面臨全新挑戰。
這是時勢使然。淠史杭灌區橫跨長江和淮河流域,地處我國長江經濟帶和淮河經濟帶兩大國家戰略發展區域。隨著我國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無論是從國家對灌區的主體功能區劃還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定位來看,淠史杭都被賦予更為豐富的內涵和意義。
另一方面,經濟的車輪越轉越快。從全國和安徽省主體功能區劃來看,空間上形成了以合肥為中心的合肥都市圈,近年來積極融入長三角,預測到 2035 年合 肥城市人口將超過1300萬人。灌區需水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客觀上說,保障這一都市圈的用水,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業已成為淠史杭灌區肩負的新使命。
而從微觀來看,現代農業的內在要求正在倒逼灌區提效升級,智能化被提上議事日程。
建設“節水、 生態、智慧、共享、魅力”的現代化淠史杭灌區,是一場新的變革、新的使命,其影響不啻于1958年的一次創業。既事關穩定,又關乎發展。
佛子嶺水庫
①|奔流六十五載,她是千萬人的“底氣”
她是新中國水利史上的奇跡。她守護著江淮大地的農業、生活,和生態。新中國成立后建設的全國最大灌區——淠史杭灌區,書寫了新中國治水的壯麗華章。隨著延綿的渠道往遠處眺望,源遠流長的水流中,流淌著的是祖輩們奮斗的歷史。
淠史杭是淠河、史河、杭埠河三個毗鄰灌區的總稱,地處安徽省中西部和河南省東南部,是以上游六大水庫為主水源,由三大渠首、2.5萬公里七級固定渠道、1200多座中小型水庫和20多萬座塘壩及6萬多座渠系建筑物組成的蓄、引、提相結合的長藤結瓜式灌溉系統。
它具有防洪、灌溉、城市供水、水力發電、水利旅游等綜合利用功能,也是合肥市民安心用水的“底氣”之一,服務范圍涉及皖、豫兩省,跨淮河、長江兩大流域。
一方盼水水不來,一方恨水水不走
作為淮河與長江的分水嶺,大別山余脈蜿蜒向東,連接著安徽、湖北、河南。1383年到1949年這566年以來,有記載的水災旱災共357次。在皖西地區,有一首民謠廣為流傳:“洼地洪水滾滾流,崗上滴水貴如油,一方盼水水不來,一方恨水水不走”。
“上面下雨下面就有災。”1950年出生的徐師龍曾任安徽省六安市蘇埠鎮蘇南村總支書記。據徐師龍回憶,在水庫還沒有建成之前,當時的房子多為泥草房,每當天上下起暴雨,水就會來勢洶洶。“不少村民都會擔心被大水沖走,每次遇到暴雨都會撤離。”
徐師龍介紹,早年間,為了防水,當地群眾會在修筑房屋時在底部放置石條,以防止房子被大水沖走。“大家會去山上尋找適合的石塊,一家人將石塊一點一點地往家里抬”。
據記載,在1671年至1949年的278年間,江淮丘陵地帶發生的自然災害達134次,其中旱災就有49次。由于抗旱能力低,農業生產基本上靠天收,1958年,皖西遭遇特大旱災。僅六安地區受旱作物就達419.86萬畝,其中45.46萬畝作物顆粒無收,嚴重制約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于是乎,一場為了擺脫旱澇交替的貧苦,建設堪稱“人間天河”的工程開始了。
太陽不落山,連隊不放旗
為治好淮河,新中國成立后,陸續興建攔蓄洪水的佛子嶺、磨子潭、梅山、響洪甸等大型水庫。伴隨著水庫建設,利用水庫蓄水,開發建設淠河、史河、杭埠河灌區的規劃開始付諸實施。
1958年8月19日,當淠河灌區渠首橫排頭樞紐工地挖起的第一鏟土,灌區工程正式開工興建。至此,一場長達14年、愚公移山式的人民“戰爭”拉開大幕,80萬江淮兒女以大無畏的犧牲精神,變水害為水利,把昔日貧瘠之地變成今天的千里沃野“江淮大糧倉”和生態宜居的幸福之鄉。
施工初期,11條干渠同時開工,每天上工人數50萬人左右,最高時達80萬人。
徐師龍回憶,當時自己的父母全部參與到了建設中,那時自己才八歲,記憶中父母會一直工作到天黑才回家,“當時大家雖然吃不飽飯,但是精神很足,會喊口號給自己鼓勁。”
徐師龍說,就算到了農忙時節,村子里也會抽取一部分青壯年去工地建設,當時工地上流傳著一句話,“太陽不落山,連隊不放旗”。
在淠史杭建設過程中,最艱巨的任務就是運土方。
面對近10層樓高的切嶺,當地群眾用扁擔籮筐肩挑手抗,但就算使用“先進”一些的木制獨輪車,運輸一次也需要二十幾分鐘,而一個人一天也運不到一方土。
辦法總比困難多。針對這種情況,一種叫做“倒拉器”的運土工具應運而生,人們在高坡倒土處安裝一個滑輪,兩人通過從滑輪穿過的繩子操控一輛車,一人往上推,一人往下拉繩,費力變為省力,上百斤重的一車土石被更有效率地運上了高坡。
84歲的淠河管理局退休職工黃定穩與71歲的舒城縣張母橋鎮東崗村村民徐德友都在淠史杭工程中奉獻過自己的青春。
84歲的黃定穩曾是淠史杭工程的一名測量員,19歲的他當時扛著連刻度都沒有的“花桿子”測量,衣服肩膀處都磨破了。如今黃定穩的小兒子黃志成接了父親的班,成為淠河管理局官亭分局劉圩段的一名基層水利人。傳承,是一種堅守,也是淠史杭65年來薪火相傳的力量。
徐德友17歲時,在工地上挖土方、挑砂,扛著沉重的沙袋,爬到十幾米的高度,一天大約要挑100個來回。如今,71歲的徐德友望向將軍山渡槽,依然會回憶起那段奮斗的時光。
從1958年動工興建至1972年骨干工程基本建成通水的14年間,建設者以建設時期每畝不足40元的國家投資,完成了近6億立方米的土方施工任務。這些土方如圍成1米見方的長堤,可繞地球10多圈。
提供80個巢湖庫容的灌溉用水
淠史杭灌區主水源的佛子嶺、梅山、響洪甸、磨子潭、龍河口、白蓮崖6座水庫是整個江淮分水嶺地區防洪保安工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皖西、皖中防洪安全屏障,不僅可保護農田和城鎮防洪安全,且響洪甸、梅山水庫還直接為淮河干流錯峰滯洪,減輕淮河防洪壓力。
從1959年開始灌溉到2005年,三大灌區共引進水量1748.50億立方米。1981年起,年實灌面積超過800萬畝,2005年實灌面積達到1000萬畝。幾千年間常受干旱侵襲的皖西、皖中地區,變成旱澇豐收的大糧倉。
2005年,灌區年產糧食約65億公斤,水稻產量約50億公斤。至2005年,累計灌溉面積32161萬畝(不包括河南),因水利條件改善而凈增產糧食約102.5億公斤,奠定了皖西、皖中全國重要商品糧生產基地的重要戰略地位,促進了全省糧食安全。
據統計,65年來,淠史杭灌區累計灌溉供水1786億立方米。以巢湖“多年平均水位8.37米時,相應庫容為20.7億立方米”來換算,幾乎提供了相當于80個巢湖庫容的灌溉用水。
2022年,灌區三大渠首累計灌溉引水31.4億立方米,內部蓄水利用6.8億立方米,提外水6.9億立方米,全灌區實灌農作物面積約1060萬畝,全年糧食產量約700萬噸。
舒廬干渠
合肥都市圈的“水龍頭”
如今,淠史杭還承擔著保障千萬人口安全飲水的重任。淠史杭一邊連接著大別山的甘泉,另一頭則連在千家萬戶的水龍頭。它是安徽省省會城市合肥的主要水源,也是皖西經濟中心城市六安的唯一地表水源,更是沿線十余座縣城和近百個鄉鎮居民飲水的依托。在承擔著城市人口飲水安全的同時,淠史杭灌區穿越千鄉萬村的渠道。為灌區農村人口提供了優質水源,城鄉供水受益人口1400萬人以上。
2022年,安徽出現罕見高溫和夏秋連旱,僅合肥市區每天就需用水200萬立方米。上游水庫群通過淠河總干渠、滁河干渠,經過羅管節制閘、南淝河泄水閘等節點,流入董鋪水庫和大房郢水庫,經水廠的層層處理后,流入千家萬戶的自來水管里。
淠史杭工程是新中國成立后治水興利的一座歷史豐碑,是艱苦奮斗、自力更生創造的建設奇跡,新一代淠史杭的建設者與管理者將持續奮斗,譜寫出更加絢麗的篇章,這一工程也將長久造福于灌區千家萬戶。
橫排頭渠首
②|一粒米中的淠史杭
從合肥市肥西縣官亭鎮的淠史杭工程溯流而上,大別山里的“山泉水”通過“水快遞”惠及了兩岸。在六安市的橫排頭渠首,陸海蛟正在七月的驕陽下勞作,很快,他將迎來豐收。
2015年,陸海蛟第一次來到距家數百公里的六安市。此前,他一直在素有長三角菜籃子之稱的和縣從事水產生意。
一個月后,他在蘇埠鎮承包了4000畝土地,專注于一稻一麥種植,這一干,就是9年。
9年間,陸海蛟從沒考慮過在其他地方承包。
“水快遞”惠及兩岸
徐忠有是合肥市肥西縣官亭鎮的種糧大戶,他也是淠史杭工程的受益者之一。在他看來,水和土地是他最在意的兩大要素。徐忠有坦言,官亭這邊的土地條件沒有那么理想,但是這里可以保證灌溉,河道兩岸基礎設施也較好。無疑,淠史杭給從事種植業的他們打了一劑“強心針”。
從官亭鎮出發,沿著渠道溯流而上直至橫排頭渠首,陸海蛟的田地就在這里。
陸海蛟說,“六安這邊的肥力雖然不如老家銅陵,但是這里的水源好,用水也不緊缺,就算是去年比較干旱的時候,這邊的水量也基本還算充足。”
蘇埠鎮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別山東北麓,是淠河出山入淮第一鎮,舉世聞名的淠史杭灌區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橫排頭水利樞紐工程)就位于該鎮。淠史杭總站、淠史杭老區、新老二條淠河等都與蘇埠鎮有著密切的聯系。
五一過后一直到八月底,在陸海蛟看來,都是用水的高峰期。“其他地區有時甚至要靠幾十臺水泵抽水來灌溉農田。”陸海蛟說道。
陸海蛟認為,由于這里靠近淠史杭,在蘇埠鎮,當水稻小麥到了需要用水的時候,閘口就會在固定的時間打開,通過渠道將河水灌溉進農田。“用水時期,村里就打電話上報,或是三天、或是一周、再或是半個月,就會統一放水,一般情況下都能實現正常供水。”
部分田地地勢較高,無法通過放水灌溉,需要用水泵抽水,陸海蛟算了一筆賬,平均下來一畝田水費在二十多元。如果用水泵抽水,每畝田的價格相差不多,但是閘口放水會更省心、更方便。
農業考慮的重中之重
5月中旬撒播,6月底栽秧,8月稻子出花。正常年景下,陸海蛟的農田畝產約700公斤,有時甚至能達到900公斤。由于種植成本比較高,畝產如果不到700公斤,就會有虧損的可能。
“因為地勢較低,戚橋村可以完全依靠放水而不需要水泵。田好,地價就高。”陸海蛟表示,去年下半年,高標準農田的地價都達到了一畝500塊。
陸海蛟在戚橋村承包了1500畝地,丘陵田、梯形田等價格不一,相差很多的情況下,陸海蛟的首選是平整度好、交通便利的高標田,而他考量的重中之重,就是水源。
對陸海蛟來說,水是最主要的,這是他選田的最重要的標準。沒有水源,其他條件再好,他也不要。靠近渠首決定了用水“不需要等”。渠道很長,要用水的也不止一個村。離渠首越遠,水到得就越慢,慢上個四五天都是常事。在這里,幾乎村村都通淠史杭總站的水源。蘇埠鎮的多數田地幾乎不需要水泵抽水。如果需要調大流量,得向灌溉調度處申請。
從2015年到2023年,9年中,陸海蛟的田就基本沒有“干過”,用他的話來說,就是“這邊的田干不了,也旱不了。”在農戶用水的高峰期,田塊好的區域上午申請,下午就灌溉好了;差一點的田塊則需要多等上好幾天。
陸海蛟表示,好在戚橋村的田比較平整,正常情況下,灌溉一次可以保一個星期。“一周左右,在地還沒有干透的時候,就要補一次水,不然地里就要長出雜草了,還取決于天氣情況,如果是晴天,水放好了,要7~10天田才會干;如果下了雨,那就不怎么需要再次補水了。”
灌溉用水時,陸海蛟也會注意節水。“水不是越多越好,節水了,種植效率也變得更高。”有進水就有出水。陸海蛟有時候需要在稻子栽下去40天左右“曬田”,他說,“這樣稻子才不容易倒。”
一個人可以管理一千畝
近年來,田里想招人干活很難——天氣炎熱,用工成本也在增加,想請人來都請不到。為了有性價比高的幫手,陸海蛟于前年購買了無人機。如今,不管是打藥還是施肥,都可以靠操作無人機來完成。
至于成本,以戚橋村為例,把水電費、化肥農藥用工等包含在內,平均每畝地需要1500元。那利潤呢?陸海蛟種植的晚稻,在去年價格較高,烘干前就能賣到一塊八毛錢一斤,烘干后的可以賣到兩塊。常規情況下,一畝田可以賣到2000元左右,刨去成本,能賺四五百。當然,這也取決于當時的市場。比如2019年,一畝地可以賺到1000元左右。
二十歲就開始包地,如今的陸海蛟已經在農業種植方面耕耘30來年了。在陸海蛟的號召下,原本在江浙滬等地包地的親朋好友也“轉戰”蘇埠鎮,之前在上海干瓦工的妹妹也到這邊來從事農業種植了。
不僅如此,陸海蛟學習數控機床專業的兒子也受到父親的影響,開始從事無人機(播撒)的工作。陸海蛟這一宣傳,直接號召了四五十人來蘇埠鎮做承包。
陸海蛟的父親之前一直在老家種田,當年,他在家門口承包了100畝田,因為以前一個人只能種100畝。而現在,在科技的幫助下,打藥、收割都不再需要多少人工,一個人可以管理1000畝田。面對如今的改變,老人很是感慨。
橫排頭渠首
淠史杭在變化
陵波村向南走,就是淠河總干渠,這里距離戚橋村僅3公里左右。
農忙時間,下午兩點多,氣溫正逐漸攀升到一天中的最高峰。黃國艮從農田走出來時,衣服都已被汗水浸透,黝黑的皮膚是烈日下的勞作留下的印記。
黃國艮在陵波村承包了1400畝田地,其中80%以上都是較為平整的高標田,這些田地被用于種植小麥、水稻和油菜。一般情況下,黃國艮的農田滿種水稻。“‘冷茬’(種植甘薯、水稻和瓜類作物的地塊,由于植株隱蔽,土壤發陰,叫“冷茬”)的情況下,小麥油菜也可以達到種植面積的70%~80%。”
黃國艮是土生土長的蘇埠鎮人,但從父輩開始,他家就沒有接觸過田地。在種植農田之前,黃國艮從事室內外裝修,一干就是20年。
小時候的黃國艮只聽過橫排頭,對淠史杭,他并不怎么了解。接觸了農業生產后,他才了解到淠史杭是多么重要的存在。
可以說在黃國艮小時候,淠史杭對他只是個模糊的概念;而現在,淠史杭對黃國艮來說,就是救命水。一路成長,他看著淠史杭越來越規范,“原本的土壩現在變成了護坡,泥土路變成了水泥路,放水也變為了定點定量。”
2012年,黃國艮的一個朋友跟他提出了三個人合伙去農村包田搞農業的想法。2012年3月30日,黃國艮記得特別清楚,因為那是他正式轉行的日子。
11年過去,當初牽頭的朋友都已經放棄,黃國艮卻一直堅持了下來。他記得,剛開始的時候,他跟農田一點都不熟。他不知道養育了無數莊稼的農田是什么樣的性格,田地里的石頭、土塊、樹根,還有機械造成的損傷等,都讓他吃了不少苦頭。
第一年,這并不相熟的農田讓黃國艮虧損了70萬。可他沒有灰心,“拿出勁頭用心和土地培養感情”。經過11年的相處,如今的他一眼就能認出田里的雜草是什么草,要用多大劑量、如何調配的、什么藥去除。
11年的時間,黃國艮得出了技術、管理、天氣是農業種植過程中的重要因素,而水則是重中之重的結論。
除草、種水稻,最大的倚仗就是水。除草的時候,三天不回水,草就會復長——除草后不回水,草的根部就會接觸到氧氣,從而復長;而用水“悶”一下,隔絕了氧氣,也就斷絕了雜草的復長。
在黃國艮看來,水的功能不僅僅有灌溉,防治病蟲害也是水的一項重要功能。到了晚稻后期,很多步驟都需要水,不然成熟時形成的就是空谷粒,用當地土話說,“那就是癟子大了”。
搞農業,要考慮的方面有很多。黃國艮介紹,在下秧的時候,就考慮小麥什么時候收,什么時候提前育秧。因為水稻的季節性很強,撒播、插秧需要在五月至六月中旬完成;如果寒露風來得早,九月氣溫猛然降低,對后期灌漿影響會非常大,也有可能會造成空谷粒。
黃國艮的田地在支渠渠頭,靠近水源地,這個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正是黃國艮選擇在陵波村承包田地的原因,也是其他大戶在蘇埠鎮承包土地的關鍵因素。
橫排頭渠首
用水需“循序漸進”
作為毗鄰橫排頭渠首樞紐的鄉鎮,蘇埠鎮幾乎不會缺水。陵波村的水利條件良好,14公里長的張壽支渠從黃國艮家的農田旁穿過,給了黃國艮糧食生產最大的底氣。
去年干旱,水位也比較低,其他地區的水資源都有一定的緊缺。但支渠附近的田地水源有保證,去年甚至比往年豐產了一些,比如黃國艮保證了灌溉的田地,“這樣的旱情,擱在多年前,收成都毀了。但有淠史杭工程,我家1400畝水稻,80%依然達到了豐產,畝產600多公斤。”
蘇埠鎮有多個閘方口,用水需要寫調度函。黃國艮知道,淠史杭屬于定量放水,并且從去年開始,放水需要提交申請報告。他覺得這樣挺好的,一定程度上,這避免了水資源的浪費。
黃國艮說,在農忙最忙的時期,水源得到了充足的保障。“直到七月中旬,當所有的秧苗都下地后,張壽支渠的水才會關閉。”
黃國艮的1400畝地需要循序漸進的灌溉,為此,他還對田地進行了規劃。水稻的生長期一般在135天左右,這期間,用水的需求主要在幾個時間節點,灌溉基本上需要4次用水:水稻下地用一次水、除草施肥用一次水、經過七到十天的烤田后,田地要回一次水、90多天的時候,還需要灌漿用水。這其中,前兩次用水需求量較大,后兩次較小,最后“端午節收小麥,中秋節收水稻”。
“淠史杭放水由上面調度,田地來水時我也會自行調配。”黃國艮說道。
種植條件都滿足
2012年到2015年,是黃國艮最艱苦的3年。剛開始,黃國艮在農業方面還是個“門外漢”,他從外地招來技術員種植水稻。兩年后,黃國艮根據逐步積累學習的農業經驗,對種植水稻有了自己的想法。技術員依舊遵循以前的老舊觀點,黃國艮卻學到了“日浸夜露”的新技術。
所謂“日浸夜露”,就是白天將種子放在水里泡,晚上撈出來放在架子上用露水“露”,三天兩夜為一個流程,這樣連續三次流程,泡出來的稻種沒有異味、壞種率更低、種子的品質也更高。
平時,黃國艮也會參加市里農業農村局組織的培訓,慢慢地,他積累了許多新的觀念。除了浸種、施肥、打藥外,無人機是黃國艮用途最大的工具。
2014年,黃國艮植播,一天需要20人左右。那時,黃國艮還沒有無人機,功效很低,一個人一天大概只能工作3畝地;后來,黃國艮使用噴粉機,人工減少了一半,兩個人一天可以工作120畝;2020年,黃國艮購買了無人機,無人機一天就可以工作300畝地,大大減少了人工和時間成本。
“我是蘇埠鎮最早使用無人機的種糧人。”黃國艮自己學習了如何操作無人機,目前他的田地基本上實現了70%機械化。在體會到無人機的便利后,黃國艮現在共有兩臺無人機,其中一臺留作備用。
有了技術和管理經驗,再加上蘇埠鎮的氣候條件,黃國艮覺得,誰在這從事種植都能得到滿足。
70%的機械化之外,30%的農業需要人工。機械在田邊無法精確完成施肥、打藥有時也需要人工操作,還有部分的田埂地勢略高,只有一小部分長草,二次除草也需要人工。“搞農業是少不了工人的,更少不了淠史杭。”黃國艮說道。(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常誠 見習記者 徐宏博/文 蔣常虹/攝)政經八百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