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年不少高校、職校甚至中小學,都將全息教室納入了教學系統裝備升級目錄作為三維虛擬現實教學和智慧教育創新的試點。不過對于行業大多數教育機構或老師來說,全息教室仍然是一個新物種。全息教室的技術標準最早由中國公司云視圖研提出,系統的核心在于通過立體光學技術將教學的多種要素等比例再復現在課堂中,滿足老師或學生在教學現場的裸眼觀看,而根據教學的實際要求,衍生出了本地端的全息互動教學和用于遠程授課的超時空全息教學系統。目前國內有山東大學、海南師范大學、香港科技大學、西亞斯學院、河北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北京郵電大學等十多所高校引進了全息教學系統,據了解其中大多數都采用云視圖研的技術方案或標準。
通常對于一項新的技術和教學應用來說,讓使用者眼前一亮還僅僅是完成了產品化的第一步,對于技術的發起方而言更重要的是需要構建起一套從接口標準、使用規程、內容生產、數字存儲、內容分享、內容增值等全鏈路體系,讓機構或者個人用戶能用、好用、喜歡用并對教學創新有所幫助。云視圖研在體系的構建上,布局比較早,為了打通全息教學的各個環節,在圖像采集系統、三維內容編輯系統、全息資源管理平臺幾項關鍵技術上都進行了重點公關,同時還投入大量資源創建了超過一萬個全息教學模型,作為師生隨堂使用的資源包。
不過云視圖研表示近期在探討將三維掃描和3D打印接入到系統中,進一步豐富全息教學的體驗和功能。實際上早在2021年云視圖研便與西安交大三維成型研究所建立了戰略合作,共同探討三維快速成型與模型的二次編輯技術。隨著三維掃描和模型AI優化技術的提升,市面上出現了眾多便攜式的消費級或專業級3D掃描設備,針對課堂教學或者科學教育,已經可以對科學模型進行高精度掃描和快速三維建模了。甚至部分小型的掃描設備采用了工業級編碼結構光方案,可實現高達0.05mm的測量級精度和0.1mm的分辨率,即使應用在專業度要求較高的譬如車輛工程、工業設計、工業檢測、電氣自動化等高校教學課程中,精度也可支撐。
對三維掃描的接入則意味著在云視圖研的全息課堂中,不僅可以借住輕量化三維編輯器進行低門檻的手動建模,也可以使用小型工具進行快速生成,乃至隨著AIGC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通過文本自動生成三維模型也是指日可待。解決了三維資源創作的難題,全息教學的流程也就全部貫通了,從前頗為高冷的黑科技不久后就能“飛入尋常百姓家”了,成為廣大師生們可親眼感受的教研裝備。
[廣告]免責聲明:本文為宣傳商業資訊,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立場,亦不代表本網站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或投資行為參考,本網站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