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片无码国产,国产极品在线观看,小视频免费在线观看,激情综合网五月

用創新把握今天贏得明天 ——安徽合肥以科技賦能高質量發展
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張春雨 分享到 2023-07-25 10:47:21

6月7日,國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合肥先進光源項目獲國家正式批復,將于今年9月開工。這意味著,除已有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同步輻射光源外,安徽合肥已建、在建和預研大科學裝置12個,總數位居全國前列。

2023年4月,德國大眾宣布將繼續投資75億元人民幣,在合肥建立研發中心,助力合肥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能源汽車之都。此前,美國康寧和德國大陸輪胎決定追加對合肥的投資。2023年上半年,合肥新增外資企業82家。

2022年,合肥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8家,30萬大學生來肥就業。在合肥,平均每個月誕生一家上市公司,科創板上市企業累計達20家。

2020年,合肥首次躋身GDP(地區生產總值)“萬億俱樂部”;2023年,合肥第三次入選“新一線城市”……

數據背后,是澎湃的發展動力。

要知道,1952年被確定為省會的合肥,那時還名不見經傳:5條路、5萬人、5家企業、5平方公里是其全部“家當”。就在20年前,合肥GDP在全國排名也在80名開外。

從江淮小邑到“新一線城市”,合肥“逆襲”的密碼何在、路徑何在、“打法”何在?

1.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的不竭動力

“科里科氣”,合肥人引以為傲的口頭禪,說的是合肥無處不在的科創氣息。

科技創新的“地基”在1969年打下。那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國科大”)幾經周折,最后落戶合肥。從此,開啟了一座城和一所高校的“雙向奔赴”。

中國科大的落戶,帶來的是中國科學院各大科研院所的接連布局。1978年,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在合肥西郊“科學島”成立,如今已有7個研究所,擁有30多個裝備優良的重點實驗室、研究中心以及10多個大型技術物理實驗平臺,先后建成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和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等兩個重大科學裝置。

大院大所落地,衍生的是科技創新的氣質和城市發展無窮的動力。此后,大科學裝置的“沿途下蛋”,又為合肥產業創新插上翅膀。

1997年,中國科大教授郭光燦關于“量子避錯編碼”的文章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國際量子光學界為之震驚:中國居然在量子光學上有這樣的成果,而且在不知名的合肥!

此后,量子計算原型機“祖沖之號”和“九章”,“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干線——“京滬干線”,以及“熱核聚變”“鐵基超導”“嫦娥鋼”等一批國際領先的原創性科技成果在合肥問世。

2023年4月12日,合肥“科學島”上的“人造太陽”EAST創造新的世界紀錄,成功實現穩態高約束模式等離子體運行403秒。

迎來高光,源于此前的追光。

2004年,合肥被批準成為國家首個科技創新型試點城市;2017年,合肥成為繼上海之后第二個獲批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城市;2022年,“科大硅谷”在合肥正式掛牌,按照愿景,這里將匯聚世界創新力量,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集聚地示范工程。

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堅定不移地聚焦“國之大者”,這是合肥科技創新的核心密碼。

2017年,由中國科大承建的類腦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在合肥掛牌。此前,眾多一流高校參與角逐,唯有中國科大獲得地方政府按1∶2配資建設實驗室的承諾。

數據顯示,近10年,合肥市財政科技投入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由4%增長到17.8%,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由2.78%增長到3.46%。

2.產業創新,高質量發展的精準抓手

“從西部到合肥前,我們也考察過不少城市,最終打動我們的是合肥的支持和誠意,以及當地對空天產業的理解。”中科星圖測控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牛威感慨地說。

牛威所說的,就是一年前落戶合肥的深空探測實驗室總部。這里將建設成為我國深空探測領域重大科技工程的綜合支撐平臺,培育月球科研站等國際大科學計劃。旁邊,“瞄準”深空互聯網、深空遙感、深空資源利用的空天信息產業園初具規模。

一度,合肥被認為是“最牛風投城市”。的確,從“押寶”不被看好的京東方,到“投注”長鑫存儲芯片,再到“投資”跌入低谷的蔚來汽車……這些“神操作”,可以說每一次都讓合肥賺得盆滿缽滿。

對此,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書記虞愛華的回應是:“合肥不是‘風投’是‘產投’,不是‘賭博’是‘拼搏’。拼搏是抓今天贏明天。賭博靠的是手氣,拼搏靠的是手藝。”

分析一下合肥的產業結構,不難發現,合肥“產投”之所以能贏得明天,一是方向上聚焦“國之大者”,二是路徑上建設“國之重器”,三是藍圖上一繪到底。

如今,合肥顯示、光伏、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智能家居、高端裝備制造六大產業產值超過千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占比近六成,對經濟貢獻率超過80%,擁有“燈塔工廠”四家。貸款余額始終保持兩位數高速增長,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長16%,近三年新增超1萬億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度電GDP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7倍,GDP能耗只有全國的二分之一。

僅僅靠“手氣”,不可能老是抓一手“好牌”。精準的研判、沉潛的產業戰略定力、專業的產業升級能力,才是合肥每戰必勝的秘訣。

從管理市場到參與市場,從參與市場到開創市場,最后回到政府職能監管市場。這一模式被很多人稱為“合肥模式”,并被很多城市借鑒。

“合肥的長期主義給了企業家信心和預期!”合肥艾創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潘俊曾在外地創業,“大家共同的期盼,就是政府對企業要多澆水、少搖晃。”

合肥產投最成功的做法就是:縱向看,主政領導“一任接著一任干,前人栽樹后人澆水”,保持產業戰略定力;橫向看,統籌全市“一盤棋”。

“從新型顯示、集成電路產業再到新能源汽車產業,如果每屆班子關心支持少一點,這些產業都不可能長成今天的集群。”合肥市委常委、副市長袁飛說。

“如果說有‘合肥模式’,那就是把握‘兩向’:符合國家政策導向、符合產業發展方向。發現一個‘潛質’企業就能成就一個,再成就一群,最終以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場無形的手共同構建起一個強大的產業生態。”虞愛華說,“服務好現有企業是最好的招商引資,把握住戰略機遇是政企共同責任。”

2022年,全國工商聯發布的年度萬家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調查中,合肥位列營商環境最佳口碑城市第10位。從談判到簽約用時23天,從簽約到開工用時42天,280天建成280萬平方米,不到10個月整車下線、5個月產值過百億元……比亞迪合肥基地的“合肥速度”,也許是最有力的佐證。

3.宜人“養人”,高質量發展的持續助推

“合肥請您來,20萬個崗位供您選!”眼下,一場高校畢業生現場對接會正在合肥火熱開展。京東方、國盾量子、合肥晶合、大眾汽車等一批重點產業鏈企業紛紛上陣,提供了涵蓋研究員、機械工程師、算法軟件工程師等在內的大量熱門崗位。

“暖意十足,誠意滿滿!”來自山西大同的張楠成為首個完成簽約的畢業生。目前其已完成崗前培訓,順利入職合肥市蜀山區一家數據技術公司。截至目前,三期對接會已吸引2.4萬名畢業生到場應聘,達成就業意向近萬人。

2022年5月,合肥市人才發展集團成立,相繼建成“合肥市就業信息共享平臺”等,開展了一系列“免費為您找工作”等活動;2023年3月,合肥市委組織部牽頭多個部門與企事業單位,組織8個工作組赴全國15個城市的41所高校開展“招才引智高校行”活動……求賢若渴的合肥,大動作頻出,成就城市與人才的美好“姻緣”。

2022年,合肥新招引高校畢業生超過30萬人,新增高技能人才5.5萬人。新增外商投資企業140家,常住人口比上一年增長16.9萬,合肥成為人口凈流入城市。

“要讓人才‘搶著來’而不是‘搶過來’。”虞愛華告訴記者,“念好‘養人經’,打好‘服務牌’是關鍵。”

吉林人孫福彪對合肥“情有獨鐘”。畢業后,他堅定地選擇簽約位于合肥高新區的國內設備智能運維行業領軍企業——安徽容知日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選擇留在合肥,關鍵的一點是環境。合肥是一片創新的沃土,為施展才華提供廣闊舞臺。”孫福彪躊躇滿志。

近年來,合肥積極暢通技術成果產業化渠道,優化人才創新生態,讓人才各盡其用。

為加快推進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深度融合,2021年,合肥市委科技創新委員會成立,統合全市科創工作,首創成立多個市級科技成果轉化專班,常態化對接省內外重點高校院所;著眼破解融資難題,合肥設立總規模5億元的種子基金,給予最高50%的風險容忍度……一系列創新舉措實現了人才與產業的相互成就。

“無論是對一家企業,還是對一座城市來說,人才永遠是第一要素!”容知日新公司董事長聶衛華感慨。

讓人才對合肥既“一見傾心”又“日久生情”,宜人“養人”的合肥一直在路上。


“出圈”背后是對“國之大者”的堅守

“合肥每天都在上演‘合肥速度’‘合肥溫度’‘合肥廣度’。”一位來安徽合肥考察的專家如此形容。近年來,隨著合肥“出圈”,許多城市前來學習。2023年以來,已有多個省區市的代表團到合肥考察,考察的主題大多是產業投資和科技創新。

從成為省會前鮮為人知的“皖中縣城”,到新一線城市,什么是合肥成功“逆襲”的“秘笈”?記者邊采訪邊思考。科技創新是“國之大者”,一直以來,合肥堅持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導向,聚焦世界前沿和全國領先領域,屢屢在關鍵核心技術攻堅上取得突破。統籌推動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新型研發機構、高校院所等各類“國之重器”、創新平臺建設。近年來,合肥市財政累計投入近155億元保障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重點項目建設,能源、大健康、人工智能、數據空間研究院建成運行,已建、在建和預研的大科學裝置數量達12個,是全國最密集的地區之一。

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以產業創新促進科技創新,促進這兩個創新融合,持續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其中,就包括人才機制的創新。“頂天立地”的高科技正在轉化為“鋪天蓋地”的生產力。

科技改變生活的同時,也在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讓城市更有溫度、更加“養人”。2015年,合肥啟動建設“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在合肥的路面、橋梁、地下管網鋪設8萬多套傳感設備,實現24小時監測“城市心跳”、精準預警。

“三年沒聞到藍藻異味了。”正在巢湖邊2號深井控藻平臺值守的孟凡周對記者說。孟凡周曾是漁民,如今從事巢湖藍藻防控工作,見證、助力巢湖水質日益向好,“這個深井平臺每天可以處理近10萬立方米的藻水,科技讓我們一線治藻人如虎添翼”。

科技創新讓城市更加美好,而美好的城市又會為科技創新提供肥沃的土壤。合肥對人才的渴求和無微不至的呵護,已經讓“養人”成為這座城市另一個標簽和品格。記者在采訪時獲取一條信息:該市將在3年內完成104個城中村改造。而自2020年以來,合肥市已改造老舊小區、城中村超2100萬平方米,受益群眾超20萬戶。


在合肥,感受創新發展的澎湃動力

講述人:安徽容知日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聶衛華

16年前的夏天,我決定來到合肥,從此將企業的命運融入這座城市的發展中。

創新,是合肥的“底色”和“靈魂”。我從事的行業叫做“設備智能運維”。那時,客戶對設備智能運維還很陌生,創業的艱難可想而知。

記得第一次走進一家鋼廠的熱軋車間,置身在50℃的滾滾熱浪里,轟鳴的噪聲直刺耳膜。我由此更加堅定了決心:讓工業更美好,哪怕給工業帶來一絲絲改變,都值得我們奮斗終生。來到合肥以后,我成了行業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邁出了第一步。

這些年,合肥的發展有目共睹,誕生了很多“合肥模式”。每一個模式、每一次超越,背后都是不為人知的堅持和奮斗。在合肥的十多年,創新精神每時每刻都在激勵著我。在企業成長過程中,我們堅持自主創新,即便是在最困難的年景,研發投入也在逐年增加。

靠著拼勁和狠勁,還有夜以繼日的技術攻關,我們實現了產業鏈的貫通發展。從智能傳感器到工業大數據,從AI算法到工業軟件,從遠程診斷服務再到工業互聯網平臺,構建出一條堅固的護城河,公司得以從行業里脫穎而出,我們的產品也越來越受到客戶認可。這些年,國家高度重視工業互聯網發展,設備智能運維也從昔日的冷門行業變得熱門起來。2021,我們公司成功登陸科創板,成為行業第一家上市公司。

在合肥,我感受到了這座“創新之城”的城市品格,感受到這座城市發展的澎湃動力與創新活力,看到不斷培植的創新沃土結出了創新碩果。受這座城市創新文化和精神的滋養,這些年,我不斷“挑戰自己”。公司上市敲鐘后的第三天,我們團隊和外部專家就一起開了兩天會。主題只有一個,就是以歸零的心態規劃未來發展。馬不停蹄開啟新的創新創業之旅。其實,公司名字“容知日新”四個字,就是想時刻告誡自己,只有做到每天進步一點點的“日新”,才能讓平凡的事業變得不平凡,才能讓夢想照進現實。

一座創新的城,哺育出一群創新的人,互相成就著。

(光明日報7月24日第5版整版報道)

聲明:
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安徽商報、安徽商報合肥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安徽商報或安徽商報合肥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花莲县| 遵化市| 遂溪县| 万宁市| 礼泉县| 中方县| 盐亭县| 稻城县| 林芝县| 江安县| 南部县| 上饶市| 和平区| 中西区| 玛曲县| 西充县| 肇东市| 繁峙县| 宜良县| 青阳县| 上犹县| 两当县| 仙桃市| 四平市| 丘北县| 榆林市| 盖州市| 定远县| 小金县| 离岛区| 独山县| 水城县| 广宁县| 平和县| 句容市| 松江区| 大理市| 闽侯县| 华亭县| 潼南县| 阳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