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2023減污降碳綠色發展峰會在合肥濱湖會展中心召開。會上,發布了全國20個生態環境治理典型案例,合肥一案例成功入選。其中一項“黑科技”填補國內空白。
記者從現場了解到,該案例為“合肥高新區創新模式,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該區創新建立綠色低碳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率先在合肥實施工業碳積分試點。不斷探索工業園區減污降碳協同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模式。
在優化結構提質增效上,高新區不斷做“加法”。構建了一套指標評價體系,率先在全省完成綠色發展總規劃和降污降碳路徑規劃編制。這套體系包括減污降碳、能源利用、資源利用、空間綠色、產業綠色、綠色科技、人居綠色、治理現代化8大類40項綠色化指標體系。
在園區內,不斷提升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比如鼓勵園區搬運車輛“油”換“電”,新能源公共交通車輛占比100%,新建綠色建筑占民用建筑比例達100%。
如今,這里已經成為一個綠色產業集聚區。重點發展以光伏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產業為核心的綠色經濟,加快建設“合肥高新國際環保科技園”。園區內新能源和節能環保企業500余家,2022年的總產值就接近1450億元。
該區對園區家電、汽車、新材料、生物醫藥等行業實施綠色化改造。創建了園區減污降碳及智慧能源大數據平臺,運用大數據從減污降碳角度為招引項目和工業企業“畫像”,打造一批“零碳工廠”和“零碳車間”。
減污降碳,創新是關鍵。在合肥這一優秀案例中,也體現了科技創新主體集聚效應的重要性。高新區集聚了中國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等30多個科研成果轉化平臺,還集聚了陽光電源全球新能源研究院等200多個企業技術協同創新平臺。這也給了這里聚焦新能源、綠色材料、綠色制造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
據悉,該地區一企業研發的“兆瓦級跨臨界二氧化碳冷熱聯供技術”填補國內空白,在全國應用推廣比例達20%,每年可幫國家節約標準煤5000萬噸以上,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億噸以上。
(合肥通客戶端-合報全媒體記者 張夢怡 實習生 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