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澤紅潤、酸甜多汁……最近,正是楊梅上市的旺季,紅彤彤又清爽開胃的它讓人“欲罷不能”,卻也有人因此住進了醫院。最近一段時間,網絡上有關吃楊梅“吃出問題”的熱搜和熱點不斷。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楊梅核清腸排毒又是真是假?哪些人應該“淺嘗輒止”呢?6月29日,合肥市第三人民醫院消化科主任盛超提醒,患有慢性胃炎、胃潰瘍的患者以及腎功能不好的患者、糖尿病患者在吃楊梅時尤其要注意控制量。
當下正是楊梅大量上市的季節。
盛超告訴記者,他也關注到了近期網上一些外地的相關報道,有一天或者一口氣吃過多導致高鉀血癥的患者,也有因為吃楊梅不吐核導致腸梗阻的患者。不過可能因為飲食習慣等方面原因,目前在合肥臨床上他還沒有接診過相關患者。“不過因為空腹或者大量吃柿子、山楂等水果造成結石或者潰瘍的患者倒是不在少數,其實道理上都是相通的,例如山楂和楊梅它們都屬于酸甜開胃的,容易一吃就停不下來,但過量肯定是有問題的。”從原理上來說,盛超介紹,楊梅是屬于一種酸性水果,適量食用可以起到健食開胃的效果,但是大量的吃可能就會起到反作用,使胃酸分泌過多。
除了過量導致的危害,近期,網上有一種說法,咽下楊梅核可以清腸排毒把身體里的臟東西帶出來。這不,前兩天,在浙江就有醫院急診科被緊急送來了兩名腸梗阻患者,造成他們腸梗阻的罪魁禍首就是這個小小的楊梅核。
“楊梅的那個核是消化道消化不了的,比較堅硬,如果比較多的話就可能會堆積在腸道的某個地方下不去。另外,如果腸道本身有疾病或者腸道有狹窄、腸動力比較弱,就更容易形成一個梗阻。因此,網絡上的這種說法是不科學的。”
那么,對于楊梅,哪些人群應該少吃呢?盛超提醒慢性胃炎患者、消化性潰瘍患者,胃酸可能本來就多,楊梅里面的酸性物質可能會刺激胃酸分泌,對胃黏膜造成刺激;楊梅雖然含糖量不算特別高,但架不住多吃,糖尿病患者同樣要控制量,建議每次5-10顆左右;楊梅屬于含鉀量較高的水果,人體中80-90%的鉀由腎臟排出,腎功能不好,如果大量吃楊梅的話,可能會使鉀離子在體內聚集增多,產生高鉀血癥。據介紹,正常血鉀濃度為3.5-5.5mmol/L,當血鉀高于5.5mmol/L時,稱為高鉀血癥。高鉀血癥會出現乏力、肢體麻木、惡心嘔吐、胃腸刺激癥狀及嗜睡等癥狀,少數患者甚至可能表現為致死性心律失常或心臟驟停。此外,像橙汁、香蕉也都屬于含鉀量較高的食物。
(合肥通客戶端-合報全媒體記者 唐萌 通訊員 胡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