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到來,開空調是眾多家庭的必選項,電費也成為家中的一大經濟開支。合肥的張女士為了節約用電,竟用上了“奇招”:在購物平臺買了一款“節電神器”,商家宣稱,只要將其插入家中的插座,就能起到驚人的節電作用——“插上之后,電表不走”“一年只用幾度電”。
這種“節能神器”真能省電嗎? “節電神器”吸引市民關注
前段時間,張女士在瀏覽某購物平臺時,一款“節電神器”吸引了她的注意,商家的宣傳也十分“耀眼”:“三年包換、九十天試用、省電省心”。
難不成用電還能省一筆錢?心里正犯嘀咕,好奇心驅使著自己點了進去。在商品詳情頁,商家打出“解決用電煩惱,有我就夠了”這樣的標語,用戶評價更是好評占大多數。其中,不少消費者都提到“確實省電,與平常相比能解決十幾塊錢”“設備輕便,節電效果非常好。”
不僅在這一家店鋪,只要在購物平臺中輸入關鍵詞“節電”,相關產品高達幾十種。無論是家用、超市,甚至還有針對網吧、學校的“節電神器”。
記者也在購物平臺進行了搜索,在一家月銷售超過四千的“超級省電王”產品店鋪中,客服告訴記者,只要使用了該款產品,“家中電費每月至少可以節省五十元。”對于該類產品是否合法,客服果斷告訴記者,“我們是合法的。”關于“節電”原理,客服只說和技術有關,其他的不便透露。
“節電神器”真的是“黑科技”?
記者發現,在各類電商平臺中,不僅有“節電神器”,打著“節能”旗號的產品也不在少數。比如“節水神器”,號稱“可以讓家中水表反著走”,還有“節氣貼”,只要使用該款產品,就能“燃氣不繳費,沒效果全賠款。”
這樣的“神器”,背后蘊含的原理到底是什么,為何產品層出不窮?就此,記者也咨詢了合肥供電公司營銷部專責喬惠。
“之前我們還從網上買過‘節電器’來做過實驗。”喬惠提到,針對之前網上出現這樣的“神器”,他們就實驗測量了取暖器(電阻性負載)、電腦(電容性負載)、電風扇(電感性負載)三種電器,通過一個小時的使用,“正常使用的電量和通過‘節電器’后的用電量相比較,并沒有明顯區別。”
合肥電力儀器設備計量檢測機構專家告訴記者,其實市面上大部分的“節電器”運行原理都很簡單,主體就是幾塊電容器和一塊電路板。利用電容器和電路板相互作用,產品接入電路后,電容器開始運作,此時功率因數提高,“但并不能減少有功電量的消耗。”專家提醒,如果長時間使用此類產品,甚至會增加額外的電費成本。
“節電神器”買賣涉嫌違法
既然這樣的“節電神器”并沒有奇效,甚至已經欺騙了廣大消費者,況且用戶在明知產品用途后依然購買,整個過程是否已經涉嫌違法呢?
安徽國天律師事務所蔣慶賀告訴記者,針對完全沒有效果的節電、節水產品,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如果銷售者在售賣過程中涉嫌違背誠實信用原則,涉嫌虛假宣傳,甚至構成欺詐。消費者可以據此向經營者提出三倍賠償,行政主管機構可根據《消法》《廣告法》等法律法規對經營者進行行政處罰。
同時,像張女士這樣的普通市民,如果在電商平臺購買和使用“節能神器”,也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就已經明確了解產品的功能,就可以判定其具有主觀故意,涉嫌盜竊。”律師提道。
隨著“三伏天”的到來,高溫天氣也隨之來臨,廣大市民應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節能習慣,切勿被商家的營銷噱頭欺騙。
(合肥通客戶端-合報全媒體記者 王書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