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宣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采訪活動走進合肥科學島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近距離探訪有著“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東方超環”(簡稱EAST)。
科學島三面環水、面積僅2.65平方公里,卻有兩個國家大科學裝置落戶、積聚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能量,涌現出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重大科技成果。
今年4月,位于合肥科學島上的“EAST”核聚變實驗裝置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實現了403秒穩態長脈沖高約束模式等離子體運行,創造了托卡馬克裝置高約束模式運行新的世界紀錄。據了解,這是EAST開展的第122254次實驗,對加快實現聚變發電具有重要意義。
據介紹,“EAST”是由我國科學家獨立設計建造的世界首個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它的建設和投入運行,為世界穩態近堆芯聚變物理和工程研究搭建起重要的實驗平臺,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掌握新一代先進全超導托卡馬克技術的國家。
作為我國熱核聚變研究的“國之重器”,“EAST”為提升我國磁約束聚變物理、工程、技術水平和培養高水平人才奠定了堅實基礎。“這個裝置對我們國家超導產業發展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研究所一位研究員告訴記者,在建設“EAST”之前,國內每年能生產的超導線材十分有限。如今,裝置的建設以及后續加入ITER計劃使我國超導線材實現了規模化發展,甚至在超導領域培育出擁有國際影響力的企業。
此外,記者了解到,近年來,科學島不斷發揮大科學裝置集群及自身多學科交叉優勢,積極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以及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等區域科技創新發展戰略,著眼安徽省十大新興產業發展需求,通過和地方共建科技合作平臺,構建以合肥為中心、輻射全省的集“基礎科學研究+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成果轉移轉化+助推新興產業發展”為一體的多元化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體系。
目前,科學島孵化及參股企業數量超過300家,注冊資本總額逾50億元,銷售收入近100億元,帶動就業逾萬人。培育了包括藍盾光電、嘉必優生物等上市企業以及一批具有上市潛力高成長性及“專精特新”企業,精準高效推進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
“作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大科學裝置集中區的建設單位,長三角一體化為我們帶來了一些重大發展機遇。”談及長三角一體化,一位科研專家表示,科學島承擔著大科學裝置建設的核心使命,他們需要依托大科學裝置開展使用驅動的定向性建制化基礎研究,并在大科學裝置建設和基礎研究過程中,將一系列能夠轉化為產業化的成果快速將其轉化,實現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如今,科學島通過安徽省及合肥市的大力支持,在地方也建立了一系列成果轉移和轉化的基礎設施、平臺,在環境和能源這些重點領域的發展方面,助力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發揮國家的戰略科技力量。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劉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