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潁上縣第五中學泥塑功能室,十幾個學生正在專心致志地“玩泥巴”。該校美術教師、潁上縣非遺泥塑傳承人王嘯宇在一旁細心指導。
一位女同學正在用泥巴制作一頭梅花鹿,可是兩只鹿角卻怎么也粘不牢。“別急,你這是方法不對。兩個部件需要組合時,必須使用泥塑工具進行擠壓。”王嘯宇把同學們都召集過來,現場演示:在擠壓的時候,左右手配合好,一只手輕輕扶著泥塑作品,一只手輕輕用工具擠壓物體連接的邊緣部位。
記者在泥塑功能室看到,學生創作的泥塑作品形式多樣,已形成人物、建筑、動物等系列。其中,以潁上知名景點明清苑、管仲老街以及淮河鑼鼓、潁上花鼓燈故事人物等為題材創作的泥塑作品,造型惟妙惟肖,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引人注目。
“上七年級時,我在學習之余,每天都抽出一些時間做泥塑。學習泥塑制作不僅沒影響學習,反而使我的專注力提高,做事、學習更加細心,遇到不會的難題再也不會放棄,成績也有明顯提高。”談起兩年的泥塑學習經歷,學生卜宇說。
“之前女兒常埋怨我不理解不關心她,自從我抽出時間陪她一起完成一項特別的家庭作業——挖泥、制泥、養泥,我們之間的隔閡就煙消云散了。尤其當我與女兒一起挖泥,雙手沾滿了泥土,女兒細心地把我臉頰上的泥灰輕輕抹掉的時候,那一刻我真的開心。”學生家長謝娟說。
泥塑功能室每周開放四個半天,講解潁上非遺泥塑,學生可以自由選擇題材進行創作。“非遺進校園是我們積極推進‘雙減’政策,提升課后服務水平,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的有益嘗試。”潁上縣第五中學校長潘松告訴記者,將潁上民間泥塑藝術融合到初中美術課程教學中,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對家鄉歷史文化的熱愛,也讓課堂成為泥塑非遺傳承發展的重要載體。
記者 汪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