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溪龍川景色如畫。 本報通訊員 錢 鳴 攝
皖南的春雨,在登源河上畫著圈,在龍須山里捉迷藏,給春天的績溪縣增添了詩意。
“龍川非常好地融合了歷史人文和自然景觀,小橋流水、徽派人家掩映在油菜花海中,美極了!”3月20日上午,在績溪縣瀛洲鎮龍川景區,來自遼寧省鐵嶺市的游客李牧遙發出由衷的感嘆。
依山傍水的龍川村似船形,如“龍舟出海”之勢。村落一隅,端午錦袋非遺傳承人程密華身邊圍了一圈游客。只見她左手拿著包裹艾葉、棉花的小小彩布,右手穿針引線、上下翻飛。
“得益于‘非遺進景區’活動,我來到龍川制作端午錦袋,游客愛看愛問,非遺也‘活’起來了。”程密華說。
沿著績溪縣“百里歷史文化長廊”旅游風景道向北而行,徽杭古道、皖浙天路點綴其間,一路串連起瀛洲鎮、伏嶺鎮、家朋鄉等歷史文化名鎮,途經15座中國傳統村落和多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沿途密布賽瓊碗、祭社、秋千抬閣等近20項省級非遺保護項目,隨處可見花朝會、板凳龍等文化活動。
“上臺雞、下臺魚,‘十碗八’上齊了,請慢用!”正值中午,位于伏嶺鎮北村的江南小院老板娘王飛燕忙不迭地上菜。“十碗八”,顧名思義,十碗熱菜、八盤冷菜。嫩滑的水漬餅、勁道的炒粉絲、綿軟的喜慶圓包、沙糯的燜粉,一道道徽菜美食接連上桌,讓游客食指大動。
“第一碗得上清燉整雞,表達對客人的熱情歡迎。最后一碗必須是魚,寓意年年有余。”說起“十碗八”蘊含的徽文化,王飛燕侃侃而談,“眼下春暖花開,再加上宣城的景區免票或打折,旅游明顯升溫。這個月餐飲營業額20余萬元,住宿的訂單也已經排到了5月。”
在伏嶺鎮黨委委員陳媛看來,徽州的“味”與“道”是密不可分的。
“作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徽劇)之鄉’,2020年伏嶺鎮‘徽州味·道’特色小鎮成功申報省級特色小鎮。‘味’是徽菜的滋味、徽劇的韻味、徽文化的意味。‘道’是徽杭古道,是中國傳統村落的古村巷道,也是‘百里歷史文化長廊’這條以文化為主題的旅游風景道。”陳媛說。
徽杭古道曾是連接徽州與杭州的重要紐帶。飛流百米的靈動山泉,依崖而建的古老棧道,“江南第一關”自巖腳至關口1400余級臺階宛若天梯,見證了徽商自古傳承的探索精神。
在徽杭古道入口處,記者見到來自北京的游客李長生。他告訴記者:“我今年剛退休,就和朋友們一起來爬古道,不僅鍛煉身體,還能感受歷史的厚重和自然風光。”
“春天來績溪,你可以在皖浙天路自駕騎行,在徽杭古道感受愜意,在家朋打卡梯田油菜花,在龍川體驗詩意慢生活。我們用全域旅游的理念,將績溪打造成全域公園。”績溪縣縣長盧東林告訴記者。
■ 本報記者 羅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