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到“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詩酒結緣,似乎已成為中國古典文學的一個傳統。3月20日下午,第二屆“安徽考古走進中小學”大型公益活動第四場走進淮南市大通區孔店中學,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陳超研究員通過古詩詞和考古發現,讓同學們感受和品味歷史深厚的酒文化。據悉,安徽考古走進中小學大型公益活動旨在通過考古專家進校園的形式,帶青少年追尋安徽悠久歷史,了解家鄉光輝燦爛的文明。
有趣:跟著古詩學習中國酒文化
有關酒的起源,說法不一。但杜康造酒說最為廣泛流傳。史料記載,杜康“有飯不盡,委之空桑,郁緒成味,久蓄氣芳,本出于代,不由奇方。”這就是酒的制作方法。杜康也被視為釀酒之祖。東漢末年三國時期,魏武帝曹操作《樂府詩》云:“何以解憂,惟有杜康!”自此之后,酒為杜康所創之說,就廣為人知了。
酒與中國古典詩詞形影不離。詩酒結緣,似乎已成為中國古典文學的一個傳統,最具代表性的,當屬魏晉文學、唐詩和宋詞。文人墨客們斗酒斗詩,詩增添了飲酒之樂趣,而酒則舒揚了詩的精魂,酒文化也由此應運而生。
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到“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陳超從經典的詩句講起,帶領同學們跟著古詩詞探索不同歷史時代下,酒對于文人雅客創作的重要性以及飲酒的不同場景。
現如今,酒桌上經常會聽見“炸個罍子”。“罍子”就是一種酒器。中國有著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酒文化,它所展現的魅力,不僅僅在于酒本身,還在于酒文化豐富的內涵。這一切,都離不開一樣東西來承載,那就是各式各樣酒器。也正因有了酒器,才有了“茂林修竹”和“曲水流觴”的蘭亭雅序,留下一段千古傳唱。
在中國古代,酒器不僅樣式繁多,用法也十分講究。而且,古人在對酒器的選擇上極其莊重。比如,在戰國到漢朝時期,喝酒多需要用雙手端杯的耳杯,來表示尊敬之意。
還有很多人應該都聽過的一個酒器——觚,最初見于商代早期,盛行于商周。觚往往采用青銅制作,形狀細長,口部和底部都呈喇叭狀。商代酒器最基本的組合是一爵一觚用以斟飲。此外,還有樽、觥等各種講究的酒器,為古人帶來絕美的飲酒體驗。
震驚: 古代人為啥那么能喝?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誰能把烈酒喝上三五斤已經可以說是海量了,超過此數的人千萬人中難尋一二,但是我們常常能看見古書中的記載各種豪飲,一飲酒就是幾十斤、幾壇,更有詩仙李白“斗酒詩百篇”的流傳。
那么,古代人的酒量究竟有多大?古代人飲酒總是以酒器計算。古代的盛酒器皿,花樣極其繁多,從古書的記載和地下考古發掘中常見的,除了現代通用的杯以外,有尊(樽)、豆、斗、爵觥,觚,甲、卮、角、罍等等。同一酒具的大小容量并不一致。
陳超介紹,斛、石、斗、升是古代容量單位,魏晉時期,1斛等于10斗,1斗等于10升,1升約合今200毫升,則1斗酒為2000毫升,重約4斤。
古代人真這么能喝?其實不然!陳超隊長介紹,古人的釀酒工藝和現在有所不同,簡單來說,當時古人釀的酒和現在的黃酒、米酒等相似,酒精度比較低,所以就有了“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斗解酲。”
陳超隊長介紹,《齊民要術》是中國歷史上一本重要的農業及農產品加工方面的重要文獻,書中眾多關于釀酒技藝的描述。《齊民要術》記述的造酒法有43種,記載了10種制曲方法,按當時的習慣分為神曲、白醪曲、笨曲、法曲四種類型。其中,神曲的制作方法較多。
安徽發掘全國最大的
明清釀酒作坊群遺址
安徽人的釀酒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期,文獻可考的記載了漢代釀酒法,《齊民要術》記載,約公元196年,家住安徽亳州的曹操向漢獻帝進貢美酒并獻上“九醞酒法”。明朝萬歷年間時,安徽的“減酒”再次成為貢品,進獻皇帝。
在安徽地區現代名酒輩出,然而皖北乃至華東地區鮮有相關大型古代遺址發現。2019年,安徽省淮北市濉溪長豐街明清釀酒作坊群遺址的發現彰顯了我國古代釀酒業的輝煌,其分布面積是迄今發現全國最大的,這是我國又一重大考古發現。
考古工作者分別清理出祥源、大同聚和魁源三個糟坊的遺存,主要有5個蒸餾灶,1個儲池,1處制曲房,2處晾堂,近40余處發酵池,4口水井,10余條排水溝,20余處房址,3條道路,百余個灰坑。
這是目前全國唯一覆蓋蒸餾釀酒全流程設備的釀酒作坊遺址,較全面地反映出皖北乃至北方蒸餾酒制作工藝發展的生態模式,足以證明濉溪釀酒工業的發達與繁榮,已達到一酒一城的規模。
讓學生近距離感受
安徽厚重的歷史積淀
陳超表示:“酒是一種飲品,但酒文化絕不僅僅是一種讓人品酒的文化,酒文化在中國傳承數千年,各個朝代都有酒的故事,酒已經成為了文化的載體。無論是煮酒論英雄還是杯酒釋兵權,都是酒背后的意義,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酒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一種,也有著屬于它的獨特魅力。”
孔店中學八(一)班閆紫宣同學聽完講座后意猶未盡,“通過陳老師的介紹,我了解了中國的酒文化,也對安徽的釀酒歷史有了更深厚的理解,知道了考古發掘對于歷史研究的重要意義,希望自己以后能通過多種形式去了解中華燦爛的歷史文化。”七一班的景浩南同學則表示,“掌握酒的歷史文化之后,知道古代不同飲酒場景下的目的和意義,對品讀和理解古代經典詩句有極大的幫助。”
淮南孔店中學校長鄭仁義表示:“很榮幸安徽考古進校園活動能夠走進相對偏遠的孔店中學,作為鄉村學校,同學們平時接觸外界的機會相對較少,這次活動對拓展同學們的視野,了解安徽厚重的歷史積淀非常有幫助,我們也希望以此次活動為契機,為孩子們創造更多的學習機會,讓同學們近距離感受安徽厚重的歷史,讓他們更自信地走向未來。”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鄭茹 武鵬 周梅 楊雪嬌 任逸瑋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