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餐桌,呈上的不僅僅是食物,還有代代延綿的血緣人情,美好的食物總會引發人們的共鳴,正如廬州烤鴨店的“那一味”。
懷著“葆有本色”的赤誠之心,百年廬州烤鴨店以嚴苛的態度對待每一樣菜肴,在傳承中求變務新,成就最撫人心的“鄉情滋味”。
廬州烤鴨是很多人的最愛。
傳承“廬州風味” 打造“合肥美味”
淮河路步行街街口,廬州烤鴨店是合肥人最熟悉不過的存在,烤鴨,鴨油燒餅,小籠湯包,赤豆糊,鴨血糊……這些廬州烤鴨店的特色吃食,飽了一代又一代合肥人的口腹。
廬州烤鴨原系宮廷御膳美食,明朝時流入豪門至民間。和燜爐烤制的北京烤鴨不同,廬州烤鴨以掛爐為主,碭山梨木烘烤,香酥可口、肥而不膩,自成特色、別具風味。民國年間,一家名為“吳鴻發”的食鋪在十字街開張,主打的就是廬州烤鴨,一輛推車、一個烤爐,延續著流傳千年的廬州風味。當時,手持挑勾掛鴨的大師傅名叫岳文志,正是如今廬州烤鴨店董事長劉光霞的曾外公。
隨著時代變遷,“吳鴻發”也幾經變更,從私營到公私合營再到國有,從飯店到糧站再到小吃店,直到1984年恢復經營以鴨為食材的系列菜肴,并正式更改店名為“廬州烤鴨店”。要知道,彼時在合肥用“廬州”做店名招牌的幾乎沒有,可見大家對廬州烤鴨這一傳統美食的期待,對廬州烤鴨店“正味”的認可。
1997年,廬州烤鴨店實行內部員工承包制,劉光霞成為承包人,出任新一代“掌門”。自幼劉光霞常常聽長輩們談“餐飲經”,讓她對“正味”“特色”有股近乎執拗的堅持。
延用古法技藝,廬州烤鴨店至今仍是掛爐烤鴨。買不到爐具,寧愿自己設計、制作也不放棄。所用的大缸是自己設計、制作的。為了最大程度還原“最廬州”美味,廬州烤鴨店一直堅持用碭山梨木烘烤,即便碭山梨木炭價格比普通煤炭要高出不少,也從沒想過更換,“利潤固然重要,但是傳承具有無法估量的價值。在很多合肥人心中,廬州烤鴨容不得一絲一毫的變味,不能為了蠅頭小利,讓它在我手上失了本色。”劉光霞說。
經營烤鴨之外,劉光霞還帶領員工積極研制新品種,推出了更多的“廬州味”。從一只烤鴨到鴨血糊、鴨血粉絲、鹵鴨胗等鴨附件產品,從鴨油燒餅到鴨油湯包、桂花赤豆糊、牛肉粉絲湯等風味小吃。幾十年來,廬州烤鴨店推出的餐品大多都經典永存,成為合肥人引以為傲的本地美食“代言”。
以赤誠至匠心 成就一桌好餐
早上7點,阮映的手機又熱鬧地響起來了,“店長群”的消息一條接一條,是當天第一輪餐品的核驗照片。一個鴨油燒餅78克,包子的肉餡不得少于25克……各門店逐一檢驗,分毫不差。
阮映是廬州烤鴨店的副總經理,身為土生土長的“老合肥”,她也是廬州烤鴨店的“忠粉”。
小時候,阮映只知道廬州烤鴨店的吃食很“對味”,比家里的飯菜還要香。長大了,在她到廬州烤鴨店工作之后,曾經的“偏愛”找到了緣由,無它,注重產品品質。“每一道餐品背后,都要經過不計其數、不厭其煩的驗證,真的用足了心思。”
廬州烤鴨店對食材的選擇,是難以想象的嚴苛。以鴨子為例,重量必須控制在四斤半至四斤八兩,少一分則瘦,肥膘不足;多一分則老,肉質過柴。長年累月,供貨的和驗貨的都煉出“火眼金睛”、練就“掌上功夫”,眼睛一瞟、隨手一拎便知道鴨子合不合格。即便如此,劉光霞86歲的老母親、在廬州烤鴨店干了一輩子的老餐飲人,每天早上都不辭辛苦地回到店里親自驗收。
每一道餐品,歷經反復的試驗、對比,形成標準化工藝要求。鴨油燒餅,幾十年來一直手工包制,皮餡六四配比、文火慢炕,成就皮硬殼脆、滿口香酥的美味;桂花赤豆糊,葛粉勾芡,放白糖也放蜂蜜,既香甜也有營養……
廬州烤鴨店真正以赤誠至匠心,將精益求精做到了每個環節、每個細節,用匠心匠味成就一桌好餐。
在“不變”中“求變務新”
對合肥人來說,廬州烤鴨店不只是一家餐飲、一個老字號,更是一種記憶、一份情感。劉光霞、阮映都想守住這些,但也并不意味著一成不變。今天的老字號,也是曾經的創新者、破局者,廬州烤鴨店在“守”的同時也從未停止“變”。
“比如鴨油燒餅,幾十年如一日還是那個味,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它已經變了幾次。”劉光霞介紹,曾經的鴨油燒餅用烤鴨滴下來的油,后來改用鴨板油精制后入面;以前的肉餡肥肉占了七成,而現在主要是瘦肉;以前用蜂蜜刷面上色,現在用雞蛋黃,更顯焦黃且健康。
傳承的味道,是記憶中永不褪色的片段。在廬州烤鴨店,像這樣的“變”與“不變”還有很多,讓它得以跨越光陰,在味蕾中匯聚,喚醒往日的美好記憶;讓它得以趕“新”潮、求“新”路,時刻保持年輕的心態和進取的狀態,故事不老、價值更新。
(合肥通客戶端-合報全媒體記者 王靚/文 吳翰林/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