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12時許,合肥市公安局交警支隊廬陽大隊一中隊中隊長華杰在執勤過程中突發心臟驟停,經搶救無效,因公犧牲,年僅51歲。3月18日上午9時,合肥市殯儀館挽聯高懸,華杰遺體告別儀式在這里舉行,民警、輔警及社會各界代表共500余人與華杰作最后的告別。
揮淚送別人民好交警
3月18日,春分將至,清晨合肥的天空陰霾籠罩。
合肥市殯儀館內,莊嚴肅穆,哀樂低回,廣場上肅立的民警、輔警脫帽致敬,自發前來吊唁的群眾手中的橫幅上黑底白字格外醒目——“英雄未逝,只是長眠”“好警察,一路走好”。
大家眼中的這位好警察就是華杰,生前系合肥市公安局交警支隊廬陽大隊一中隊中隊長,警號003218。自1996年入警,華杰的從警生涯就是從一段道路到另一段道路。但無論在哪,為交通參與者、出行市民保駕護航,在車水馬龍中留給匆匆而過的司機專注指揮的背影,一直是華杰最驕傲和自豪的事情。
人來人往的合肥三孝口繁華依舊,但再也找不到華杰高大挺拔的身影。3月16日12時許,華杰在執勤過程中突發心臟驟停,倒在了自己心愛的崗位上,經搶救無效因公犧牲,生命定格在51歲。
“如果我再多勸一句,或許……”
送別廳內,華杰生前服務的轄區群眾趕來了,部隊的老戰友趕來了,并肩戰斗多年的同事們趕來了,還有一些素不相識的人也趕來了……與華杰作最后的道別。追悼會上,人們似乎都能找到與這位民警的“獨家記憶”。
走出告別廳,合肥市公安局交警支隊廬陽大隊一中隊輔警王睿喃喃自語:“華隊怎么就走了呢?”王睿是華杰帶的“小徒弟”,也是第一個發現華杰倒下的人。“16號7點多一點見到華隊時,他已整理好內務,燒好熱水,正在安排當天的勤務。”作為中隊帶頭人,華杰對待工作格外認真,每天6點40分左右就會來到崗亭開始一天工作。
“早會后,我們各自上執勤點工作。9點20分左右,我返回崗亭時發現華隊暈倒了,怎么叫都沒有反應,我想把他扶起來,卻怎么都拽不動......”回憶事發早上的這一幕,王睿緊握著雙手,又一次哽咽了。
3月15日23時,按照勤務安排,民警李兵兵和華杰一組,在天水路與天河路開展查緝酒駕等嚴重交通違法行為專項行動。每次查緝行動,華杰都沖在前面,行動持續多久,他就在路面站多久,從來不提前退場。
“那天晚上突然降溫,風很大,我發現華隊臉色不對,就推他上車休息。在執勤車上休息了20分鐘不到,華隊就又出現在了大伙面前……如果我再多勸一句,或許……”談起隊長的突然離去,李兵兵心里還是無法接受。
作為中隊負責人,華杰總是科學合理地安排勤務:有的老同志體力不好,就給他們盡量排白班;有的年輕同志家里孩子還小,加班后也會安排調休……他為大伙思慮周全,唯獨沒把那個“例外”留給自己。
“特別熱心腸、特別好溝通”
合肥市安慶路第三小學副校長王燕走出告別廳時,一個勁地抹眼淚。“不知道該以什么樣的方式,告訴孩子們這件事......”
華杰所在的一中隊轄區地處廬陽區中心地段,學校、醫院林立,加之區域交通路網復雜,軌道交通五號線等重點工程正在建設,存在巷多、人多、車多、交通高峰點多、交通施工多等“五多”特點。
“他6點多就到崗了,非常能吃苦。”每周一早上,王燕都會比平時早一點趕到學校,而華杰已經在學校附近開始執勤了。這個“早早班”,王燕來學校3年,就看到華杰風雨無阻在崗3年。
“老城區停車位比較緊張,有些居民周末會把車停在校門口附近,周一上學還未及時駛離。華隊每次來到現場后,都會第一時間打電話通知車主盡快駛離,不是貼張罰單就了事。”讓群眾在法律的剛性之外感受到另一種溫度,這是華杰一直秉承的工作理念。
寒來暑往,四季更迭,人來人往的三孝口,華杰的身影堅定矗立。這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堅守,也被安徽省博物院(老館)大門口的監控探頭記錄下來。列隊晨練、布置工作、上崗執勤……監控里永遠忙忙碌碌的華杰,讓省博物院保安部負責人梁志華打心眼里佩服這個以身作則帶頭干的交警中隊長。打聽到周六上午的告別儀式,老梁特意趕了過來,要送華隊長最后一程。
“是好民警,也是好爸爸”
華杰的離去讓親友們陷入了深深的痛楚。在和丈夫作最后告別時,妻子岳娟泣不成聲。
接到單位打來的電話后,岳娟心里隱隱有了預感,她把小兒子托付給鄰居,急匆匆往醫院趕,但還是沒能見到丈夫最后一面......岳娟一次又一次呼喚著華杰的名字,多希望丈夫只是睡著了。
華博昂是華杰的大兒子,安徽警官職業學院的一名大二學生。雖然出生在警察之家,但在自己的印象中,父親從未刻意引導他加入公安隊伍。但華博昂還是對警察這個職業充滿了向往和熱愛。高中畢業,他選擇了報考警校。在蒙城路的老房子里,還擺放著華博昂入學第一天和父親的一張合影。照片里,父子倆笑得都很開心……
“在我的印象里,爸爸很高,穿上警服,沒有人能傷害他。”可在殯儀館,見到父親靜靜地躺在那里時,華博昂才真正意識到,父親已經永遠地離開了,“等弟弟長大了,我會告訴他,我們有一個平凡但受大家尊敬、懷念的好爸爸。”華博昂堅定地說。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李萌 文/攝 通訊員 合公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