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從安徽省委宣傳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2023年,我省將堅持以“兩強一增”為牽引,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糧食產量保持在820億斤以上;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農機化率繼續保持全國領先;農民收入增長8%左右。
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盧仕仁在發布會上介紹,抓好糧食生產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我省是糧食大省,多年來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今年,我省將新建高標準農田200萬畝,畝均財政投入提高到2500元以上,改造提升210萬畝,累計高標準農田建設面積達6200萬畝以上。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統籌開展“小田變大田”改造和農田水利“最后一米”建設,新增“小田變大田”改造513萬畝,除險加固小型水庫205座,新建和改造機井1.5萬眼、塘壩4.9萬座,加快完善從水源到田間、田間到溝渠的灌排體系,基本實現旱能灌、澇能排。
聚焦“科技裝備”,著力強化農業發展支撐,今年,我省將鞏固提升科技特派員“一對一”服務行政村實效,建設“科技特派員+”示范點30個以上,新建省級科技特派員團50個,長期穩定幫扶點力爭突破1500個。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新收集一批農業種質資源,再建成10個左右省級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場(區、圃、庫)。繼續實施小麥、水稻等農作物及畜禽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加快選育一批高產穩產、高抗廣適、專用特用的新品種,助推科技強農向全鏈條延伸。扎實推進農機補短板,完成大型智能農機裝備、丘陵山區適用小型機械和園藝機械等農機裝備研發任務50項;新增水稻育插秧中心120個、糧食烘干中心180個、綜合農事服務中心130個,大型復式智能高效機械占比由18%提高到22%;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由83%提高到84%,助推機械強農向全過程覆蓋。
大力發展鄉村產業,安徽省委、省政府將綠色食品產業納入全省十大新興產業,予以重點支持。今年,我省將深入推進“雙招雙引”,用市場的邏輯、資本的力量助力綠色食品產業發展,力爭全年十大千億級綠色食品產業全產業鏈產值達到1.2萬億元、增長10%。深入實施“158”行動計劃,推動安徽長三角綠色農產品服務中心掛牌運營;新建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100個。新認證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800個。發展壯大農產品加工業,新增產值超10億元龍頭企業10家、產值超50億元加工園區3家,創建30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大力發展徽州臭鱖魚、淮南牛肉湯、符離集燒雞等預制菜產業,力爭產業規模突破1000億元。實施鄉村休閑旅游精品工程,培育10個左右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建設2~3個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2023年全省鄉村休閑旅游營業收入達到1000億元。
今年,我省將深入實施秸稈和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提升五年行動計劃,農作物秸稈、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分別比上年再提高1個百分點,達到93%、83%;農膜、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率分別由82%、75%提高到83%、80%。聚焦“農民增收”,今年安徽還將持續釋放農村改革紅利,繼續深化“大托管”服務改革,爭取“大托管”服務面積達1000萬畝以上,將“大托管”打造成安徽深化農村改革的樣板工程;因地制宜探索“小田變大田”多種實現形式,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比例再提高3個百分點左右,達到60%,農民人均財產性收入再增加30元以上。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劉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