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養老問題,一直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全國人大代表、淮北市濉溪縣劉橋鎮鄉村振興工作站站長陳影說,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她最關注的是關于農業農村以及民生保障方面的內容。她建議,提高農民基礎養老金基數,增加農村老人收入。
“雖然我國現已建立了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但是養老金基數較低,地方配套財力有限,難以解決老人基本生活的難題。”陳影說,根據她調研了解,現在農村老人的主要收入來源是靠土地和養老保險金。
陳影介紹說,以安徽淮北為例,淮北地區正常情況下人均1.5畝土地,按現行糧價計算,每年種地純收入大概有2500元左右,年滿60歲的老人每月可以領到145元的基礎養老金,年可領取養老金1740元(最新標準)。“有一定勞動能力的老人還可以打點零工作為補貼,日子過得還比較穩定;對于漸漸失去勞動能力的老人,每年總收入4200元左右,平均每人每月350元生活費,不生病還好,如果再有點頭疼腦熱的,可以說就是捉襟見肘,入不敷出了。”她說,對于子女條件好的老人來說,生活基本沒有問題,但是對于子女條件不好或者子女負擔較重的老人來說,生活真的是非常艱苦,沒有保障。
陳影表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綜合物價上漲等,農民基礎養老保險金從2010年的每人每月55元,提高到現在的每人每月145元(其中中央財政補貼98元,地方財政補貼47元)。“雖然一直在增長,但仍然不能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特別是70歲以上的老年人喪失勞動能力,患病率越來越高,是最需要社會和政府關愛的弱勢群體。”陳影說。
“這批農村老人曾經為新中國的建設事業奮斗、奉獻了一輩子,他們沒有退休工資,也談不上有社保,他們是為新中國做出特殊貢獻的群體。我們需要保障他們的生活穩定,同時,提高農村老年人收入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一部分。”陳影建議,適當提高農民養老金基數,把目前的基數98元提高到300元左右,“加上地方財政補貼,這樣就可以接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就能夠保障農村老人的基本生活”。
同時,她建議對農村老人養老金基數可實行階梯式遞增的模式,如:在提升標準后的基數基礎上,年滿70周歲老人每月基數增加100元,年滿80周歲老人每月基數增加200元,讓農村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此外,建立農村居民基礎養老金正常保障機制,希望國家出臺相關的政策,給予地方支持,提高地方財政收入,以達到提高地方補貼的目的,讓更多農村老年人更好地享受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武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