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已成為整個學生群體面臨的不可回避的問題。這也反映了在當前教育大環境下,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顯得滯后和不足。”全國人大代表、亳州市全民健身指導中心主任陳靜說,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緩。今年全國兩會,她將提交多項具體建議,同時,她還建議加強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
胡鑫宇案件警示,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緩
近年來,由于社會發展帶來的種種變化,越來越多中小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心理行為問題,如厭學、逃學、耐挫力差、攻擊性強、抑郁甚至是自殺。“這些心理行為問題不但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而且也直接影響教育目標的實現。”陳靜說。
陳靜還特別提到了胡鑫宇失蹤案件。她表示,種種跡象都早已表明胡鑫宇存在嚴重的心理健康危機。“令人遺憾的是,他的情緒波動和反常表現并未引起學校和家庭的足夠重視,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她說。
陳靜建議,建立多方聯動協作機制。要增加投入,加大科研力度。實施學校和醫院(心理機構)的合作共建。借助公安報警平臺、未成年人關愛熱線、檢察院和法院特殊案件管理、婦聯反家暴工作平臺等渠道,整合有關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數據信息,實現信息共享共用,建立青少年動態檔案,多渠道給予重點關愛,發現不正常苗頭及時預警。
她認為,應當把心理健康教育與平時教學相結合,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學校一門獨立課程,將其納入教育質量評估,制定統一的開課計劃、課時安排,統一配備師資。同時,學校要配備專業心理咨詢人才。“必須聘用專業心理咨詢師進學校開展心理咨詢,有針對性地對重點對象開展多種形式的心理干預,幫助他(她)們走出心理誤區。提高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地位,并給予政策的支持。”她說。
陳靜還建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幼兒園、各中小學應把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列入師資培訓計劃中,增加學校心理教師的編制、相關工作經費,定期開展學生和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普查,建立心理危機干預機制,在班主任培訓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機的內容,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全面納入中小學課程計劃,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積極的人生觀。
陳靜認為,要建立完善多元化咨詢平臺,提供適合學生及家長的心理服務。把心理問題前端指導(家庭教育咨詢)、心理問題咨詢和輔導、心理疾病治療三個維度設計在一個咨詢平臺。教育部門加強與醫院等專業機構或團委、婦聯等有相應人才資源的機構合作,借助線上青少年心理健康自評和建設專區,通過線上線下的結合,補充學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欠缺。
此外,她還建議加強家庭教育引導,家校同步實施心理健康教育,重視家庭在滋養孩子心靈方面的重要作用。
加強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
青少年不僅僅要心理健康,更要鍛煉身體素質,方能健康發展。“建議加強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陳靜介紹說,體教融合就是指把體育融入進教育中,即體育回溯到教育的本源,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
“目前有些學校仍存在過于重視文化成績,忽視體育學業的現象。因為沒有具體考核和監督措施,學校在體教融合方面執行力不強,認識不夠,存在敷衍、走形式等現象,造成學校體育教育不足、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下降、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基礎教育缺失、體育訓練和競賽條件無法得到充分保障等問題。”陳靜說。
針對當前體教融合存在的問題,陳靜建議,建立制度機制,加強體教融合。“由各級政府牽頭,組織教育、體育等職能部門建立青少年體育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完善監督與防風險機制,制定體教考核標準,保障體教融合落到實處。”她表示,應當發揮教育、體育組織優勢,全面建設教體融合特色學校組織體系。同時,增強體教師資力量,涵養競技體育后備人才資源。
“加強資源共享,促進體教融合。”陳靜建議,融合教育體育各類資源,提高其利用的有效性,形成資源共享。推進特色共建模式,在鞏固體育教學主渠道、主陣地基礎上,因地制宜豐富學校體育運動的形式和內容,讓每位學生掌握1-2項運動技能,逐步實現“校校有特色、人人有特長”的目標,努力形成部門重視、學校主導、家庭帶動、社會參與的體教融合新機制。
此外,陳靜還建議,促進家庭教育,帶動體教融合,引導家庭成員共同參與,并調動家長委員會力量,自發組織豐富多彩、寓教于樂的體教活動,激發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進一步推動家校共建、體教融合。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武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