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餐,市井煙火。菜市場作為城鄉公共配套設施,是直接關系千家萬戶的“菜籃子”,也是展示城鄉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記者昨天走訪發現,如今在合肥,越來越多的菜市“穿上新衣”“戴上新帽”,搖身一變成為讓市民喜聞樂見的“人間煙火地”。
細節暖民心
“這是我在家種的小白菜,家里吃不了那么多,大部分都拿到這里賣。這里攤位免收租金,只要交點衛生管理費。”今年81歲的菜農汪大爺說道。在肥西縣花崗農貿市場的“露水集市”,一個個長約2米的攤位整齊擺開,不少農戶在此叫賣。
以前,汪大爺在菜場外面的馬路邊賣菜,天天風吹日曬。自從在菜市場“安了家”,再也不用擔心沒地方賣菜了,而且生意比以前更好。
步入全新改造完成的花崗農貿市場,干凈、整潔的“新風”撲面吹來。作為“暖民心活動方案”的重點改造工程之一,花崗農貿市場總占地面積約2600平方米,固定攤位67個,便民攤位約100個,服務周邊居民3萬余人。
“改造的每一處細節,都是從暖民心的角度出發。”花崗農貿市場負責人趙海霞說道。
“頂部大棚翻新后加裝了陽光瓦,雖然是敞開大棚,但能做到雨天不漏水、晴天不直照。原先的臺面全部拆除重建,每個攤位都單獨配備電表箱、上下水。攤位采取環島形式,除了頂部的公用照明,每個攤位上另增設燈管,解決市場照明問題,也防止后期因照明不夠出現電線私拉亂扯問題。”
便民服務臺和顧客休息區,配置急救小藥箱、公平秤、投訴箱(意見簿)等便民設施,做到便民利民。
改造有新意
“以前在我們心里,菜市場是需要快進快出的地方。而現在,逛菜市成了件幸福的事兒。”早上6:40,在紫蓬家園農貿市場,市民蔣秋買了不少蔬菜、水果。
同樣是去年剛剛改造完成的菜市,紫蓬家園農貿市場也是煥然一新。無處不在的貼心小細節,很能打動人心。
走進農貿市場,裝飾性紫藤蘿和銀杏葉將這里裝扮成一個公園式集市。記者還發現,在不同的分區,貼有“無肉不歡”“摸魚達人”“小菜一碟”“吃瓜群眾”的卡通橫幅,以此區分鮮肉、水產、水果、蔬菜等各個區,讓人在會心一笑的同時,更能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我們在室內燈光亮化上也花了點心思。根據不同的分區,我們安裝了不同的色彩色溫色調的射燈,同時頂部采用仿真葉及點狀燈帶裝飾,打造出明亮、清新的網紅農貿市場。”紫蓬家園農貿市場負責人何萍表示。怎樣讓人們逛菜市能逛出幸福感?“為了營造室內舒適的購物環境,我們安裝了空調設備及新風系統,做到調節室內溫度,通風、排氣、除味,空氣清新,才有了客‘留’量。”
啟動文明菜市行動
日前,我市啟動實施10項2023年暖民心行動,其中之一就是文明菜市行動。2023年,我市計劃完成92個菜市的整治和改造提升或新建任務,讓老百姓的“菜籃子”拎得更舒心、更放心。
“為緩解基層資金緊張問題,我們制定出臺《文明菜市行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落實市縣(市、區、開發區)兩級文明菜市財政資金,鼓勵縣(市、區、開發區)采取縣級財政兜底方式保障城鄉菜市改造提升,引導社會力量注入資金、參與城鄉菜市整治改造和運營管理。”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據了解,肥西縣、肥東縣開創性采用政府兜底的方式,為菜市改造提供強力資金保障。肥西縣由兩大國資平臺公司實施改造工程并負責后續管理,確保項目質量。肥東縣采用集中審議改造方案,分批招標的方式加快工作效率。
“廬陽區四灣菜市場、合肥高新區祥源金港灣菜市場、肥西縣花崗菜市場及紫蓬家園農貿市場、長豐縣三陽泰農貿市場、廬江縣石頭鎮農貿市場的成功改造,都將成為值得推廣的案例。”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除了學習和借鑒,合肥還將創新路徑,積極探索菜市建設管理和改造提升路徑,打造有特色、有亮點的網紅菜市,推動健全菜市場長效管理機制,讓菜市既有“煙火氣”,又有“文明風”。
·本報記者 潘子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