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的再芬黃梅公館熠熠生輝,門前兩個紅色燈籠和內部的古色裝修交相輝映。舞臺上,《夫妻觀燈》等耳熟能詳的黃梅戲劇正在輪番上演。
在安慶,隨處可見唱黃梅戲的市民。安慶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地方戲曲劇種傳承發展基地。這個“戲曲之鄉”,孕育了中國五大劇種之一的黃梅戲,也是京劇的重要發源地。經過多年的發展,再芬黃梅公館也聲名鵲起,成為當地一張響當當的名片。
近日,記者在再芬黃梅公館見到了全國人大代表、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韓再芬。“時代的飛速發展對傳統文化沖擊巨大,戲曲只有不斷創新,將傳統與時尚嫁接,才有生存的市場。” 韓再芬說,好作品并不是靠錢砸出來的,創新才能出精品。她認為,再芬黃梅在外請高水平主創,吸收學習他們先進藝術理念、創作思想的同時,有計劃地組織和推動自主創作工作,堅持投入更多資源培養自己的創作團隊,著力提升自主創作的核心能力,涵養可持續的創新源泉。“傳統藝術只有不斷創新發展、與時代同頻共振,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傳承與發展。”
“黃梅戲的發展要踩在時代節拍上傳承創新,要抓住年輕人的‘味蕾’,培育文化生態圈。” 韓再芬說,在新形勢下,堅持走演出市場化道路,向市場要效益,叫好又叫座的演出才能真正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效統一,才是真正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時代傳承發展的關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藝術創新的源頭活水,文化自信的底氣首先來自于此。
近年來,韓再芬首次帶領團里的青年演員組成導演組,多年舞臺積累、藝術理解與年輕思想的反復碰撞融合,成功完成了《不朽的驕楊》的導演工作;扶貧大戲《鴨兒嫂》完全由本土團隊擔綱,充分鍛煉了自己的創作隊伍,提振了年輕團隊自主創作的信心。通過不斷磨礪,近兩年的《金粉世家》《牛郎織女》《仲夏夜之夢》《活捉》《那時櫻花》《一鍋魚湯》等大、小戲的創作中,何培、何春旺、馬恒斐、朱文正、王澤熙、張恒等年輕人紛紛挑梁擔綱主創。
2022年6月13日至17日,經過一個月的復排,大型黃梅戲舞臺劇《春江月》在黃梅戲藝術中心連續彩排7場,7場彩排分別由5組不同的青年演員擔綱演繹。2022年年初以來,同樣模式復排的青春版《羅帕記》《靠善升官》《鄧稼先》《小辭店》等都得到了圓滿呈現,“人人當主角”讓這里成為了青年戲曲人“夢開始的地方”。
2020年疫情防控初始階段,再芬劇院在全省率先創作推出韓再芬宣傳疫情防控知識短視頻和《武漢啊,武漢》《這一場阻擊戰我們一定贏》等戰疫題材黃梅歌短視頻,全網播放量超1000萬次;開展了20多期線上黃梅戲教唱活動,吸引近10萬人觀看參與,豐富了群眾居家精神文化生活。
2022年11月18日至20日,再芬黃梅又將新創無場次黃梅戲《不朽的驕楊》帶上國家大劇院的舞臺,連演3場,完美綻放。這是該劇二度走進國家大劇院,也是再芬黃梅第十四年登陸國家大劇院。在疫情防控的特殊背景下該劇依然獲得首都戲迷廣泛關注,吸引了2000余名觀眾走進劇場觀看演出。
十多年來,韓再芬讓黃梅戲走進中國一百多所院校。2020年,韓再芬正式擔任安慶師范大學黃梅劇藝術學院院長。2年后,安慶師范大學黃梅劇藝術學院表演專業成功入選國家教育部辦公廳公布的2021年度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名單,成為全國唯一的黃梅戲方向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常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