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桐城背后的故事流傳甚廣。桐城文化中“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和實生物”的和諧精神,為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的孕育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桐城又稱“文都”,是“桐城派”的發源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月13日,桐城市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一樓的大廳整潔明亮,設有老弱病殘孕候訪區、接訪區等。在調解中心內還設有心理輔導室, 為有糾紛矛盾的人進行心理疏導。
桐城市法院審判委員會委員吳問銀的辦公室里,記者看到,辦公室墻面上掛滿了錦旗。錦旗上寫著“秉公執法 廉明高效”“辦利民之事 懷愛民之心”等字樣。吳問銀發表過多篇關于“六尺巷調解工作法”的深度文章,積極推廣“六尺巷工作法”品牌建設。
吳問銀說,法官要做和諧環境的營造者、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在工作中要有優良的思想建設。隨著依法治國進程的加快,大量矛盾糾紛涌入法院。“六尺巷工作法”利用古人的智慧,結合現代司法理念,與和諧社會一脈相承,并相互促進。通過“六尺巷工作法”,化解了大量矛盾,社會評價非常高。
2015年6月,桐城法院孔城法庭為緩解“案多人少”矛盾,將六尺巷精神融入訴訟調解,推出“六尺巷調解工作法”,形成“聽、辨、勸、借、讓、和”六步走法則,并經過不斷實踐、總結在全市推廣,實現建設標準、標識標牌、規章制度、隊伍建設、文化墻、臺賬資料“六統一”。在此基礎上,桐城矛盾糾紛調解成功率逐年上升,2022年達到98.8%。
據介紹,此前桐城市龍騰街道辦事處和平村張某和胡某兩家是隔壁鄰居,后因兩家搭界處的一棵樹發生了爭吵并揪打,派出所出警后調解未果。考慮到這起糾紛是鄰里糾紛,為將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孔城法庭主動介入并邀請龍騰街道司法所及當地村委會一起對雙方當事人進行調解。
各方工作人員講述了“六尺巷”的故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明之以法,向雙方當事人講明遠親不如近鄰的道理,鄰里之間要以和為貴,經過兩輪調解,最終雙方達成一致調解意見,張某同意將樹移走,向胡某一家賠禮道歉,并賠償1000元經濟損失,雙方互相諒解。
“一棵樹”引發鄰里糾紛,“六尺巷”調解法促和諧的做法,是近年來,桐城市不斷開拓基層善治新模式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桐城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將六尺巷典故蘊含的“禮讓和諧”精神注入基層治理,形成了以“源頭治理、多元共治、和諧共享”為體系、以“信訪不上行、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為目標的楓橋經驗“桐城模式”——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常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