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是1964年我爺爺當村長時立下的公約,做到山山有人護,處處有人管。”2月13日,在宣城市旌德縣蔡家橋鎮華川村,已經退休的老村主任周云長化身宣傳員,講解華川村的護林歷史。作為“全國林長制改革策源地”,華川村在守護山林中,走出了一條自己的鄉村致富路,2022年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82.2萬元,而因護林所帶來的收益,也增加了村民就業,近年每年發放給村民的工資已達100余萬。
華川村三面環山,全村村域總面積14.09平方公里,耕地確權面積2692.31畝,林地面積1.68萬畝,森林覆蓋率81.95%。“很多年前,華川村人就知道保護山林的重要性,立下了公約,有了林長制的雛形。”林長周云長的爺爺周錦山當年是村長,家里有爺爺留下的護林日記以及確權的林權股票。
1952年,華川村發行林權股票,每人一股,明確了股民的權利、義務與利益分配方案,要求不得私自打枝減伐,1964年制定了人口、山場、土地、大牲畜固定分配給村民的“四固定”林業生產與管護制度,初步構建起林長制管理雛形,“這是我國最早的林長制。”
護林的理念在華川村成了傳統,“護林也給村民帶來了實惠。”周云長退休前是原華川村村主任,2017年成為一名林長,護林,防盜采濫伐、保護野生動物。“山林守護好了,特色經濟也發展起來了,村民不僅有補貼,還能家門口就業。”周云長介紹,村里現在發展起了茶葉、靈芝、核桃等特色經濟。目前華川村發展山核桃、白茶基地800畝、油茶1500畝、靈芝等林業特色產業種植3000余畝,靈芝酒廠已經投產銷售且市場形式反映很好,規模化特色養殖業皖南土雞、合同雞、合同鴨養殖已經投產、前景非常好。
據介紹,以前村民和林業相關的收入每年約5000余元,現在增至5萬余元,“現在每年這些產業能為就業村民發放的工資一共100多萬。”周云長本人也是受益者,他流轉經營了部分山林,種植杉木,家庭年收入共約20余萬。
2022年底華川村股份經濟合作社下屬成立了建筑勞務公司可以承攬小型工程項目,2021年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62.2萬元,2022年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82.2萬元,預計2023年集體經濟收入可達100萬元以上。 目前該村正在積極謀劃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和碳匯經濟,探索建立鄉村產業發展新路徑。
華川村所在的旌德縣素有“山區小縣、林業大縣”之美譽。近年來該縣率先推行林長制改革,努力實現“林長制林長治,不砍樹能致富”。獲批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全國綠化模范單位,被確定為全省林長制改革示范區先行區、全國森林經營試點單位和安徽省“林長制國元護林保”示范區,相關經驗做法在全國全面推行林長制視頻會議上作典型發言,“全國林長制改革策源地”品牌逐步打響。
(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汪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