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是“世界濕地日”。近年來,合肥濕地環境持續向好,在第27個世界濕地日到來之際,作為“國際濕地城市”的合肥,發出了一份《候鳥保護倡議書》。
多單位聯合發布《候鳥保護倡議書》
濕地在維護生物多樣性、調節氣候和固碳減排等方面作用顯著,被稱為“地球之腎”。在第27個世界濕地日,合肥市林業和園林局、合肥市濕地保護協會、合肥市野生動物保護協會聯合發布的《候鳥保護倡議書》,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送上一份秘籍指南。
“隨著合肥生態環境日益改善,巢湖、黃陂湖及環湖十大濕地等區域,已成為候鳥遷徙路線上重要驛站和市民觀鳥、拍鳥的良好場所。”倡議書中提到,在候鳥遷徙季節,我們更要承擔起保護候鳥的責任,提倡大家“文明觀鳥、生態拍鳥、愛心護鳥、科學救鳥”。
今年的世界濕地日有些不同,是被評為“國際濕地城市”后,合肥迎來的首個世界濕地日。市林園局除了日常的線下活動外,還將開展線上科普宣傳,號召大家共同守護濕地資源。
全城協力 共繪濕地綠筆
近年來,濕地保護一直是合肥林園綠化的主陣地。目前,全市濕地資源總面積22.5萬公頃,現有省重要濕地6處,國家濕地公園5處,省級濕地公園3處,發布濕地名錄10處,濕地保護小區22處,濕地保護率達76%,居全省第一。
2022年7月,環湖十大濕地全面建成,修復濕地面積6.5萬畝,栽植喬木41萬株,灌木335萬平方米,水生植物906萬平方米。十大濕地串珠成鏈,筑牢巢湖水安全、水生態重要屏障,成為合肥市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標志性工程和靚麗名片。
調查顯示,巢湖濕地維管束植物數量由2019年的293種升至562種,沿岸有記錄的鳥類總數由2019年的約108種升至303種。隨著環境的持續改善,越來越多珍稀鳥類選擇在巢湖越冬、棲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