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出現時間上看,團霧容易出現在深秋和冬季,尤其是晝夜溫差較大、無風的夜間或清晨。從出現地點上看,由于團霧形成與局部小氣候環境、地面粗糙度等因素有關,因此低洼河谷、山區、臨江臨河路段,以及比較空曠的高速公路路段容易出現團霧。
近日,河南省鄭州市鄭新黃河大橋突發團霧,導致鄭新黃河大橋新鄉到鄭州方向發生多起多車相撞的交通事故。
由于突發性、局地性強,范圍小、濃度大,團霧又被稱為高速公路的“流動殺手”。那么,團霧是怎么形成的?遭遇團霧時我們怎樣做才能避免危險的發生?
多發于高速公路,比大霧范圍小、濃度大
在民間,團霧也被稱為“坨坨霧”。這個稱謂形象地指出了團霧的特點——在大霧中數十米到上百米的局部范圍內出現的更濃的、能見度更低的“一坨‘霧中霧’”。
團霧雖然也屬于“霧家族”的一員,但卻與我們日常見到的霧有所不同。團霧的“勢力范圍”比較小,形象地說,它就像落在地上的一朵云彩,在其范圍外能見度相對較好,但在其范圍內能見度卻較低。
中國氣象局官方網站資料顯示,團霧內能見度只有幾十米甚至十幾米,屬于特強濃霧;團霧分布不均勻,有些區域很濃,有些區域的能見度則相對好一點。
從出現時間上看,團霧容易出現在深秋和冬季,尤其是晝夜溫差較大、無風的夜間或清晨。從出現地點上看,由于團霧形成與局部小氣候環境、地面粗糙度等因素有關,因此低洼河谷、山區、臨江臨河路段,以及比較空曠的高速公路路段容易出現團霧。
到了冬天,我們經常能看到高速公路出現團霧的新聞,那么為什么團霧“喜歡”出現在高速公路區域呢?
高速公路路面通常由黑色的瀝青鋪設而成,相比于周圍的植物、土地等,瀝青路面在白天的吸熱能力更強、溫度更高。但到了晴朗的夜晚,黑色的瀝青路面因為溫度偏高,熱輻射能力更強,其溫度下降得也更為劇烈,因而高速公路上方的大氣層也就比附近其他地方更容易出現氣溫隨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現象,這有利于團霧的形成。同時,因為高速公路寬度有限,這樣催生出來的霧氣團就比一般的霧氣團更小、更濃。
而在眾多高速路段中,位于我國南方地區的高速路段發生團霧的次數更多。中國天氣網統計資料顯示,在年均發生10次以上團霧的高速路段中,位于湖南省和四川省的最多,超過百條;位于湖北省、福建省、山東省、山西省的也比較多。總體來說,我國長江沿線及江南地區更需警惕團霧。
監測困難,需要提升安全防范意識
中國氣象局官方網站公開資料顯示,對團霧進行監測有一定困難。雖然目前氣象部門對大范圍的霧預報能力尚可,但由于團霧的突發性、局地性等特征明顯,準確預報的難度極大。
資料顯示,氣象部門對霧的監測主要通過地面實況觀測和氣象衛星資料反演等手段。但由于團霧存在明顯的局地性特征,在大霧中數十米到上百米的局部范圍內,也能出現能見度更低的團霧;在大范圍天氣狀況較好的情況下,也有可能出現極小區域的團霧,這無疑增加了對團霧監測的難度。
雖然現在氣象部門也與高速公路等管理部門合作,在高速公路沿線布設能見度自動觀測儀器,但相比大霧,團霧的影響范圍一般較小,所以不是每次出現都能夠被自動觀測儀監測到。正因如此,團霧極易對交通安全造成較大負面影響。
遇到團霧,司機應該怎么辦?
駕車進入團霧區域,應立即減速行駛。當能見度小于200米時,車速不得超過每小時60公里;當能見度小于100米時,車速不得超過每小時40公里;當能見度小于50米時,車速不得超過每小時20公里,并且需要從最近的出口盡快駛離高速公路。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突遇團霧千萬不要急踩剎車,更不要就地停車,以免發生追尾事故。
駕車進入團霧區域時,應正確使用燈光。要及時開啟霧燈、近光燈、示廓燈、前后尾燈和危險報警閃光燈,千萬不要使用遠光燈,因為遠光燈射出的光線被霧氣漫反射后會在車前形成白茫茫一片,導致駕駛員難以看清前方區域,影響駕駛安全。
除此之外,當駕車進入團霧區域,應巧用喇叭提醒別車注意,同時當聽到對向車輛鳴笛時,要鳴笛回應示意自己車輛的位置。
在團霧區域內,如果遇到能見度過低或發生事故等情況,導致無法繼續向前行駛時,駕駛員應當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及時將車輛停到應急車道,打開危險報警閃光燈,同時車上駕乘人員也應立即轉移至安全地點,并撥打報警電話求助。(實習記者 裴宸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