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聽說介入治療,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沉重的鉛衣、鉛帽和射線,1月10日,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在安徽首家開展磁共振引導下介入治療手術,醫護不用穿鉛衣,患者也不用特殊防護。這是我國首個自主研發的國產大孔徑1.0T磁共振精準治療系統首次在臨床投入使用,也是安徽醫工協同創新中心成立以來,我省在高端醫療裝備科研生產與醫學應用領域取得的階段性重大突破。
1月10日,中國科大附一院介入放射科分別為患有肝臟轉移癌、肝膿腫和下肢深靜脈血栓的三位患者成功實施磁共振介入下的微波消融術、肝膿腫置管引流術和濾器植入術。術后,患者均表示原有癥狀得到明顯緩解。目前,接受手術的三位患者均恢復良好。操作醫生表示,“在磁共振引導下,圖像清晰、定位精準,為介入治療提供了重要保障。”
據介紹,磁共振(MR)與X線、CT等影像引導手段相比,具有更高的軟組織分辨率,并且沒有氣體和骨骼偽影、任意角度成像,可以精準判斷壞死范圍,也是目前唯一可以無創定量測量人體內部組織溫度的影像技術。
據中國科大附一院影像科介入放射亞專科主任魯東介紹,目前,MR已成功應用于臨床多個系統病變的診斷和治療,MR引導下的介入治療能夠準確描繪沿穿刺道關鍵解剖和鄰近結構,同時具有實時、多平面成像的功能,克服了超聲引導圖像容易受氣體干擾,CT引導操作與掃描不能實時同步、患者和醫護人員存在“被迫”接受X射線輻射的問題。
不過相較于超聲或CT引導下的介入治療,MR介入治療對治療設備的磁兼容性以及醫生手術操作空間等都有更高要求,這也是磁共振介入系統研發的重點難點。目前,我國相關磁共振介入設備基本依賴進口且價格昂貴,相關介入技術普及相對較困難。
在2022世界制造業大會高端醫療裝備創新發展論壇上,安徽企業的“磁共振引導精準微創治療系統”作為創新產品首次亮相。2022年12月中旬,在中國科大附一院完成全國首臺設備系統的裝機調試,高科技“研值”的磁共振微創介入一體化手術室也同步建立起來。
“手術的成功實施,顯示了磁共振引導在血管及非血管介入治療領域的優勢。”中國科大附一院影像科主任呂維富表示,將通過磁共振快速成像序列研究、術中實時定位與導航系統融合等一系列研究,為磁共振引導下的良惡性實體腫瘤及血管性疾病的介入診療等提供高質量的整體解決方案,不斷拓展介入治療手段和領域,服務更多有需要的患者。
魯東 方萍 黃歆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汪漪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