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除開顱插管痛苦,采用微創手術治療,一根導管即可將血排出。近日,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神經內科成功運用“Code ICH腦出血早期綜合診治策略”成功救治一例突發腦出血的六十歲女性患者。在運用先進診療策略的基礎上,該院神經內科建立全球首個“出血性卒中救治單元”,不僅有效保證了腦出血救治效果,更為腦出血一體化救治提供了新的模式。
約40%腦出血患者在發病一年內死亡
六十歲的何女士家住合肥經開區,一天早晨,正在晾衣服的何阿姨突然暈倒在地。120將其送往安醫大二附院救治。入院后,該院神經內科立即啟動了綠色通道,CT檢查提示,何女士左側丘腦及基底節區腦出血、左側腦室受壓,為防止腦內血腫擴大,為其快速采取了靜脈降壓治療。經過積極救治,患者病情逐漸好轉,未發生早期血腫擴大。
腦出血又稱“腦溢血”,是腦卒中致死率最高的類型,嚴重危害人類健康。據統計,我國約有40%的腦出血患者在發病一年內死亡,幸存患者常遺留癱瘓、認知障礙等神經系統并發癥,為家庭、社會帶來沉重負擔。
入院后,雖經過積極救治,何女士未發生腦血腫擴大,但復查CT發現腦水腫明顯。該院神經內科主任、主任醫師李琦介紹:“腦水腫是腦出血的重要并發癥,也是引起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結合何女士危重的病情,決定為其采用微創手術治療。李琦教授領銜的“出血性卒單元”專家組對何女士病情進行了分析研判,形成了治療計劃。
一根導管2毫米創口排出腦內血腫
在征得患者家屬同意后,該院副主任醫師沈杰、王盛磊醫生共同為何女士進行了微創“腦內血腫穿刺引流術”。手術過程僅耗時半小時左右,采取局部麻醉,通過一根極細的導管深入病灶將出血排出,術后創口僅有2-3毫米左右。術后復查CT顯示,何女士腦內血腫清除率達90%以上,手術效果良好。術后第二天,何女士意識恢復清醒。觀察治療兩周后,患者各項指標均穩定,已于近日出院。
專家表示,針對何女士這樣的重癥腦出血患者,很多醫院采取外科開顱手術治療。“開顱手術代價很高,創傷大,術后再出血等風險更高。”沈杰介紹,微創手術具有安全、療效確切、花費更低等優勢。“對于患者,最顯著的優勢是免除了開顱、氣管插管的巨大創傷,住院時間縮短,手術花銷遠低于傳統開顱手術,為家庭、社會減輕了負擔。”何女士出院后,患者家屬對療效非常滿意。
“缺血性卒中(腦梗死)和出血性卒中(大部分為腦出血)是卒中的兩大類型。目前,我國腦出血患者發病后30天內死亡率約40%,遠高于腦梗死患者。”李琦介紹,近幾十年中,全球醫學界在腦出血臨床診療與科研方面做了諸多努力,但仍未顯著降低腦出血患者的死亡率。
中國專家創立“國際標準”
“超過三分之一的腦出血患者會在早期出現血腫擴大。若能及早識別高風險因素,有望實現早期干預,從而預防腦出血的進一步惡化。”李琦發現并總結了可用于早期預測腦出血血腫擴大的平掃CT征象,提出發病2小時內早期急性降血壓可減少這一風險,特別是快速腦出血患者獲益更加明顯。
2024年初,由李琦發起提出的“腦出血CodeICH早期綜合診治策略”以特別報道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卒中》雜志上,同時被《柳葉刀—神經病學》寫入2023全球腦卒中最新進展。
目前,腦出血早期一體化救治方法已在國內外多家醫院驗證并推廣。該成果還被寫入美國哈佛大學研究生課程及美國醫生繼續教育課程,被中國、美國腦出血救治指南收錄,成為腦出血診療的國際標準。
“在早期腦出血診治過程中,學科之間的協作非常重要。”2023年,該院神經內科設立全球首個“出血性卒中單元”,建立了腦出血專病病例和專病隨訪體系,同時積極推動腦出血的內外科綜合治療。目前,“出血性卒中單元”已成功救治多例危重腦出血患者,該院神經內科也是安徽省內少數能夠開展一體化微創手術治療腦出血的機構之一。
(劉理揚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汪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