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假期,我們都會滿懷期待,興奮地等著好好休整、充電。但國外的一項大型調查發現,38%的受訪者認為在假期壓力反而增加了,進而引發了身體疾病、抑郁、焦慮狀態等各種問題。為什么假期可能無法令我們滿血復活,而是更加心累呢?
原因有三。一來,很多人休息不足。一項針對135個國家1.8萬人的研究發現,2/3的人認為自己休息時間不足,尤其是年輕人認為自己休息時間很少。《深度休息》一書指出,“我們的休息目前處于赤字狀態”。
二來,不少人在進行無效休息,甚至是損耗性休息。比如,有些人在假期過度使用社交媒體,或者奔波于數個聚會之間,甚至還得承受送禮的經濟壓力。
三來,疫情很可能影響我們的假期計劃,干擾我們的休息治療。2021年《柳葉刀》上發表的研究發現,新冠肺炎疫情會影響人們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對婦女和年輕人的影響更為突出,焦慮癥和抑郁癥的增加與新冠感染率增加、人員流動減少有關。
除了上述三種情況,還有人會產生“閑暇罪惡感”,導致無法享受假期。這類人會認為假期休息是虛度光陰,認為不趁著假期提升自我、彎道超車,是一件罪惡的事,從而陷入自責。最終導致他們既沒有動力學習技能,也沒有休息好。
當我們在假期休息不足或者進行無效休息、忽略自我照顧時,裝滿身心健康問題的魔盒就會打開,釋放出消極情緒、身體疲倦、家庭成員沖突等問題。
但休息也不是越多越好。研究發現,休息時間過長,幸福感會下降。那我們要怎樣休息,才能真正地歡度假期呢?
首先,高效休息是可以讓大腦舒緩系統激活的放松方式,包括高質量睡眠、整理個人空間、嘗試新鮮事物等。舒緩系統被激活時,會釋放催產素等令人愉悅的信號分子。為了更有針對性地找到適合自己的高效休息方式,我們可以在平時有意識地記錄能讓我們感到平靜、松弛、滿足的休息方式清單。比如一個上班族可能覺得坐在咖啡館閱讀小說令人感到愜意,一名學生可能覺得吃一頓大餐令人快樂,一位老人可能覺得在公園里散步令人舒適。
每個人適合的休息方式不同,但一般來說,增加小睡時間、做收納整理、做新鮮事、減少屏幕使用,都是比較大眾化的高效休息方式。增加小睡時間是一種簡單易行又行之有效的休息身體的實用方法;讓原本雜亂的空間變得有序,不僅可以減少疲乏感,還可以增強自我掌控感;新鮮的事情容易讓我們進入一種放下煩惱、全情投入的“心流”狀態;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離開手機、電腦等電子屏幕,可以讓我們的眼睛、耳朵等感覺器官減少負擔。因此,上述4種方法都是實操性強的有效休息方式。
其次,設置好個人邊界,懂得照顧自己。在研究中,假期感覺壓力增加的受訪者給出的原因之一就是家庭聚會太多。假期與重要他人共度可以使我們感到支持。積極心理學的研究發現,最幸福的事不是身體健康、工作成功、生活富裕或智力超群,而是與他人建立積極的關系。但對于一些人來說,與親戚社交是一種耗能的事;對于很多人來說,假期活動不是自主安排的,反而會出現損耗感。總而言之,讓我們感覺放松、安全、自由的社交也是很好的假期休息方式,但與不信任的人社交會讓我們更加疲倦。
當你主動照顧自己,可以自由地選擇讓自己滿意的休閑活動時,積極情緒和效率都能得到提升。那我們要如何照顧自己呢?我們可以先列出一些假期想要完成的重要計劃,這些事項可以從前文提到的平時總結的休息方式清單中挑選,也可以是獨屬于假期的特別安排。這么做,一方面我們可以預留出專門的時間滿足自己的愿望;另一方面,計劃本身就會給我們帶來一個小盼頭,點亮假期之前原本黯淡的時間,也點燃我們對工作和生活的熱情。有一個經濟學現象叫“口紅效應”,指的是經濟不景氣時,口紅的銷量上漲。因為壓力大時,人們更希望通過像口紅這樣價格不高,又能帶來心理安慰的物品改善心情。
最后,我們還要調整好對假期的心理預期,用積極的視角看待當下的生活,比如可以提醒自己:疫情讓我們的心理韌性變強了。2022年的一項研究發現,不適感會激勵個人成長。對于避無可避的逆境,我們與其裹足不前甚至恐懼退縮,不如做好心理準備,迎接成長,無需逃避。
如果我們做不到對未來生活積極再定義,甚至對即將到來的假期都充滿悲觀,也無妨。就像說自己“平時的生活狀態只有3種:中悲、大悲、超大悲”“躺的時候想卷,卷的時候想躺,永遠年輕,永遠左右為難,一切都是最不好的安排”的脫口秀演員鳥鳥,依然在《脫口秀大會》中進步神速,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績。其實悲觀主義者反而是“帶著救生衣上船”的人,嘴上喪氣地自我設限,反而受益于過度的準備,在行為上建立好了應對挑戰和壓力的防御工事,也挖掘出了悲觀的態度深處所蘊含的價值。因此,悲觀主義者也可以看到自己行為習慣背后的意義,無需沉湎于悔恨與自責之中。
假期可以讓我們修復身心狀態,恢復精力,更好地面對后續的工作任務。我們需要假期,需要休息,更需要勞逸結合。其實,真正的休息絕不意味著拋棄忙碌的生活,而是通過適合自己的方式,重建消耗的身心資源,在工作與娛樂之間找到恰當的平衡點。(黃彬彬)
提到假期,我們都會滿懷期待,興奮地等著好好休整、充電。但國外的一項大型調查發現,38%的受訪者認為在假期壓力反而增加了,進而引發了身體疾病、抑郁、焦慮狀態等各種問題。為什么假期可能無法令我們滿血復活,而是更加心累呢? 原因有三。一來,很多人休息不足。一項針對135個國家1.8萬人的研究發現,2/3的人認為自己休息時間不足,尤其是年輕人認為自己休息時間很少。《深度休息》一書指出,“我們的休息目前處于赤字狀態”。 二來,不少人在進行無效休息,甚至是損耗性休息。比如,有些人在假期過度使用社交媒體,或者奔波于數個聚會之間,甚至還得承受送禮的經濟壓力。 三來,疫情很可能影響我們的假期計劃,干擾我們的休息治療。2021年《柳葉刀》上發表的研究發現,新冠肺炎疫情會影響人們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對婦女和年輕人的影響更為突出,焦慮癥和抑郁癥的增加與新冠感染率增加、人員流動減少有關。 除了上述三種情況,還有人會產生“閑暇罪惡感”,導致無法享受假期。這類人會認為假期休息是虛度光陰,認為不趁著假期提升自我、彎道超車,是一件罪惡的事,從而陷入自責。最終導致他們既沒有動力學習技能,也沒有休息好。 當我們在假期休息不足或者進行無效休息、忽略自我照顧時,裝滿身心健康問題的魔盒就會打開,釋放出消極情緒、身體疲倦、家庭成員沖突等問題。 但休息也不是越多越好。研究發現,休息時間過長,幸福感會下降。那我們要怎樣休息,才能真正地歡度假期呢? 首先,高效休息是可以讓大腦舒緩系統激活的放松方式,包括高質量睡眠、整理個人空間、嘗試新鮮事物等。舒緩系統被激活時,會釋放催產素等令人愉悅的信號分子。為了更有針對性地找到適合自己的高效休息方式,我們可以在平時有意識地記錄能讓我們感到平靜、松弛、滿足的休息方式清單。比如一個上班族可能覺得坐在咖啡館閱讀小說令人感到愜意,一名學生可能覺得吃一頓大餐令人快樂,一位老人可能覺得在公園里散步令人舒適。 每個人適合的休息方式不同,但一般來說,增加小睡時間、做收納整理、做新鮮事、減少屏幕使用,都是比較大眾化的高效休息方式。增加小睡時間是一種簡單易行又行之有效的休息身體的實用方法;讓原本雜亂的空間變得有序,不僅可以減少疲乏感,還可以增強自我掌控感;新鮮的事情容易讓我們進入一種放下煩惱、全情投入的“心流”狀態;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離開手機、電腦等電子屏幕,可以讓我們的眼睛、耳朵等感覺器官減少負擔。因此,上述4種方法都是實操性強的有效休息方式。 其次,設置好個人邊界,懂得照顧自己。在研究中,假期感覺壓力增加的受訪者給出的原因之一就是家庭聚會太多。假期與重要他人共度可以使我們感到支持。積極心理學的研究發現,最幸福的事不是身體健康、工作成功、生活富裕或智力超群,而是與他人建立積極的關系。但對于一些人來說,與親戚社交是一種耗能的事;對于很多人來說,假期活動不是自主安排的,反而會出現損耗感。總而言之,讓我們感覺放松、安全、自由的社交也是很好的假期休息方式,但與不信任的人社交會讓我們更加疲倦。 當你主動照顧自己,可以自由地選擇讓自己滿意的休閑活動時,積極情緒和效率都能得到提升。那我們要如何照顧自己呢?我們可以先列出一些假期想要完成的重要計劃,這些事項可以從前文提到的平時總結的休息方式清單中挑選,也可以是獨屬于假期的特別安排。這么做,一方面我們可以預留出專門的時間滿足自己的愿望;另一方面,計劃本身就會給我們帶來一個小盼頭,點亮假期之前原本黯淡的時間,也點燃我們對工作和生活的熱情。有一個經濟學現象叫“口紅效應”,指的是經濟不景氣時,口紅的銷量上漲。因為壓力大時,人們更希望通過像口紅這樣價格不高,又能帶來心理安慰的物品改善心情。 最后,我們還要調整好對假期的心理預期,用積極的視角看待當下的生活,比如可以提醒自己:疫情讓我們的心理韌性變強了。2022年的一項研究發現,不適感會激勵個人成長。對于避無可避的逆境,我們與其裹足不前甚至恐懼退縮,不如做好心理準備,迎接成長,無需逃避。 如果我們做不到對未來生活積極再定義,甚至對即將到來的假期都充滿悲觀,也無妨。就像說自己“平時的生活狀態只有3種:中悲、大悲、超大悲”“躺的時候想卷,卷的時候想躺,永遠年輕,永遠左右為難,一切都是最不好的安排”的脫口秀演員鳥鳥,依然在《脫口秀大會》中進步神速,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績。其實悲觀主義者反而是“帶著救生衣上船”的人,嘴上喪氣地自我設限,反而受益于過度的準備,在行為上建立好了應對挑戰和壓力的防御工事,也挖掘出了悲觀的態度深處所蘊含的價值。因此,悲觀主義者也可以看到自己行為習慣背后的意義,無需沉湎于悔恨與自責之中。 假期可以讓我們修復身心狀態,恢復精力,更好地面對后續的工作任務。我們需要假期,需要休息,更需要勞逸結合。其實,真正的休息絕不意味著拋棄忙碌的生活,而是通過適合自己的方式,重建消耗的身心資源,在工作與娛樂之間找到恰當的平衡點。(黃彬彬)